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AI改變京郊課堂

AI改變京郊課堂

中國教育報    2024-11-29
中國教育報北京11月27日訊(記者 施劍松 通訊員 趙長順)“這篇習作從整體到部分描寫‘小螳螂’特點很具體,但如果站在螳螂的角度,是不是更有想象空間?”今天,北京市密云區舉行“轉變育人方式,培育新質學校”小學教學工作現場會。密云區第四小學青年教師楊秀云執教“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習作課,引入AI工具,讓人工智能成為學生“習作學伴”,幫助學生打磨作品,提升習作水平。
活動現場,密云區第四小學推出了九節展示課,AI工具、人工智能助力課堂教學,讓京郊課堂發生新變化。語文教師執教的《古人談讀書》,利用AI實現“古今穿越”的情境創設和學習評價,AI工具讓朱熹開口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拉近人物與學生之間距離。在生生評價、師生評價基礎上,課堂連線AI智能體現場通話,實現評價再升華。美術教師王婷婷借助AI生成創作超現實主義風格作品,啟發創意思維,拓寬學生視野。英語教師彭喜紅借助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學習,助力學生口語表達和聽力理解能力顯著提高。
“改變課堂理念滯后、教學方式傳統局面,人工智能助推系統性躍升是重要的手段。”密云區第四小學校長李海琴說,學校創建“精彩學堂”“多彩學堂”“炫彩學堂”“異彩學堂”,探索“教育應用場景與技術融合、構建前瞻性教育體系、實施動態化智能管理服務、創新基于五育并舉的育人模式”四條人工智能賦能學校發展系統性躍升基本“路徑”。在此基礎上,學校開展了多項以“智能”為核心的應用性實踐,涉及助教、助訓、助學、助評、助育和助研等領域。“未來,學校在課程體系個性化、注重課程資源的整合、教與學方式私人定制、注重情境學習、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學習空間融合與智能化等方面將不斷探索。”李海琴說。
密云區教委副主任吳明奎說,密云面對區域時空局限、優質師資與教育資源不均衡、傳統教學方式制約課堂質量提升等現實問題,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支點,構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藍圖,整體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智慧教育體系,打造更多有知識、有興趣、有思維的高質量課堂,以教育數字化賦能密云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