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長企業丨里工實業:從橡塑作坊起步40年間兩代人接力筑夢人形機器人
1985年,在廣州白云朗環圍誕生了一間橡塑五金廠,算上老板,廠里總共5人。
這家作坊式的家族小工廠,做了近20年的橡膠密封圈和機械零部件,隨后又轉向自動化裝備、軟件系統、智能機器人乃至整套數字化方案。2024年8月6日,即將滿40歲之際,它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
40年的跨度中,有從傳統輕工到高端裝備的中國制造變遷,也有中小民企上規、上云、迭代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的實踐,一切都是以一種極為漸進的步速實現的。
李姓家族,深耕工業,取諧音,李衛銃與父親李慶光為公司起了“里工”(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的名字。這位1979年出生的二代接班人,在大學時期選擇了生物專業,并因此成為進化論的堅定擁躉。
“從東非大裂谷走出來的大猩猩從來沒有立志要坐在電腦前,但進化已推動它走到了這一階段;正如里工也并非從一開始就要造機器人,它只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李衛銃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每個時代的企業家為了安身立命,會盡己所能地順應相應時代的要求,里工身后,正是涌動著這樣的時代潮水。
李衛銃2003年本科畢業時,接手的是一個亟待轉型的傳統工廠。
為國營啤酒灌裝設備廠做配套的橡膠密封圈業務看起來越發不可持續。彼時,中國加入WTO不久,啤酒進口關稅從量計繳,最惠國稅率一路降到0,包括啤酒在內的傳統行業短期內受到沖擊。“同國企打交道,承接它們無法消化的產能,這也是我父親所擅長的,卻恰好也是我非常不擅長的。”李衛銃回憶。
里工要另謀出路,李衛銃期望找到一條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行業,使供方在交易過程中拿到更多的話語權,而非延續既往“由需方主導一切”的局面。
適逢21世紀初中國工業自動化行業方興未艾,大量外資品牌涌入,國內開始對相關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二次開發應用。2004年,全國自動化市場規模增速攀升到了19%,他決定將里工的“第二曲線”向這一方向延伸。
父母曾打算將工廠包租出去,因為“制造業太辛苦了”,但后來李慶光仍決定相信兒子的判斷:“未來的路誰都不知道,但書讀得多一些的人熬過去的機會可能更大。”這種崇尚知識的樸素價值觀使里工順利完成了二代接班。
在這樣的背景下,里工踏上轉型之路,涉足汽車行業自動化設備。
在自動化行業浸淫十余年之后,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里工引進了第一臺機器人到自己的車間中。很快,李衛銃發現,產線上的老師傅們看不懂純英文的軟件系統,他決定做出自己的、“只需按幾個按鈕即可操作”的機器人系統。
于是,里工開始向軟件進階,這標志著又一階段性的升級。2018年,公司內部成立了“X部門”,意在探索智能制造及深度學習技術的雙融合。
緊隨其后,中國制造業掀起了大規模的數字化轉型浪潮。《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系列文件在這一時期密集出臺,越來越多傳統企業走到了整線轉型的階段。相應地,里工開始推出整套數字化解決方案,“或者換句話說,‘交鑰匙方案’。”李衛銃解釋,將軟硬件配套齊全,客戶可以“拎包入住”。
“軟+硬”能力兼備后,里工逐漸在這個框架上把機器人的拼圖做完整。比如,為了實現一機多能,他們研發了移動底盤,讓機器人“長腳”;為了實現人機協作,里工的機器人又長出了“手臂”……這都為后續更上一層埋下伏筆。
四十年間,里工的產品大換代,與之伴隨發生的是,企業進行了“大換血”。
兒時,李衛銃需要在放學后去工廠剪橡膠密封圈的毛邊,產線上的機器極類似于今天路邊做雞蛋仔餅的裝置,加溫、注塑、成型,工人要手動放零件、擰螺絲。
但在今天,當年的同事只剩不到3位,廠里換了一代人,產線上超八成是智能生產設備,可自動“報工”;研發部約九成同事使用的是帶有深度學習推算能力的計算機,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的變化天翻地覆。李衛銃說:“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父母輩從看不懂到越來越看不懂,但他們會欣賞這種看不懂的變化。”
2023年,里工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亞太區先進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TOP10,機器人相關營收過億,在AIoT業務板塊實現倍速增長。
開放式邊界
回看里工的成長,差不多每10年就面臨一場大考。
轉型后的第一次大考發生在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使得來自傳統優勢客戶——美國的汽車制造商們——的訂單大幅下滑,這一年“鐵銹地帶”倒下了一批車廠,美國汽車銷量銳減18%。為了避免再次被卷入類似的風險當中,里工定下了“單一行業占公司業務營收比重不得超過25%”的策略,將雞蛋放在更多籃子里。這一決策深遠地惠及公司后來的發展。
第二次大考是三年前的疫情,疫后行業復蘇遲滯,里工仍延續了上述策略。李衛銃發現,盡管汽車、家電等行業的數智化需求漸趨飽和,但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尤其廣東將生物醫藥定位為又一萬億級產業,里工從去年起加大了相關布局。
目前,里工覆蓋了航天航空、3C電子、新能源等智能制造領域,以及實驗室、教育等三大主業。同期,其他中小數字服務商更多仍選擇聚焦在某一垂直場景當中。
“機器人應該能解決千行百業的問題、在多個場景間自如轉換。從熟悉的場景做起,再將核心能力萃取出來,應用到其他行業,這是我們的成長路徑。”李衛銃認為,里工擅長做高度離散型的事,當數據量龐大且非結構化時,對算法的要求會更高,例如,智慧碼頭,其貨物尺寸重量不一,這也是里工未來要拓展的領域。
相應地,這帶來對研發和人才的高需求,里工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的20%以上。
同時,在人才構成上,其團隊成員有著相當復雜的背景,他們大多是里工從無人機、自動駕駛、語義分析、深度學習、農用機器人等多元行業中挖掘而來的。
在李衛銃看來,傳統家族企業的第一代往往是“強人企業”,但另一方面,它也會框定員工的職業天花板;到今天,要尋找“第二曲線”,企業必須向平臺型的企業轉身,吸納多元人才加入,改變自身文化氣質,“人才的能力、學科都應該是復合的,這樣才能拋開成見,將我們整體的能力邊界鋪得更廣”。
里工開放式邊界的另一重表現在市場方面。特別是在國內市場激烈競爭、利潤空間受限的背景下,企業正積極向海外尋找更多增量。
事實上,其出海步伐很早就已邁開。開拓海外市場之初,李衛銃往往是順著德國足球甲級聯賽、英超聯賽、意甲聯賽的廣告牌找線索、“摸查”潛在客戶,最艱難時期,500封郵件才可能只得到一封回應。
2004年,里工向自動化轉身的第二年,機器人四大家族在中國市場鏖戰正酣,逐漸將各自供應鏈本地化。ABB來華尋找供應商,13家同臺競技者中,里工是最小的一家,對手規模有的在其50倍以上。而里工用半年贏下了同ABB的合作。
“我們做了萬全的準備。”李衛銃道出其中緣由,當時,里工詳細對比了中國與歐美的金屬材料差異,并梳理出了整個生產工藝,“好比要我們拿著中餐食材去做一道西餐,還得設法說服嘴刁的客人,我們把一切進行了量化”。面對一家陌生的企業,最大的顧慮莫過于合作方不靠譜,而此舉給足了對方安全感。
三年后,里工獲評英國某科技公司最佳供應商;又十年后,它又成為航空機載電氣的提供商。至此,海、陸、空及歐美主要工業國家都有了里工的身影。
人形夢想
機器人公司有關機器“成人”的夢想或許已成為一種執念。今年,里工踏過了這道門檻。
2023年,客戶提出了雙手機器人的訴求,無論對于物流分揀還是智能制造,“長出雙手”都意味著更高的效率,但里工曾因產品成本及客戶價格承受能力有所遲疑。同年,里工自研了語音控制系統,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負責開發的同事是東北人,導致機器人帶有東北口音,且無法準確識別其他地區方言口音。
而幾個月之后,事情出現了轉機。大模型的成熟使系統語音識別準確率迅速攀升,達到99%以上,訓練機器人通用能力的“教育成本”也大幅下降。
于是,2024年年初,里工人形機器人立項,公司將過去已在各模塊積攢的有關能力快速“拼”起來,同年8月,被命名為“里掂”的人形機器人正式面世。“里掂”身高1.7米、體重55公斤,全身共有22個自由度(不含靈巧手),步速可以達到5公里/時。
“dian”在粵語中意味著“好、搞定、沒問題”,而“里掂”無論對于里工自身,還是對于廣州都名副其實。2月,《廣東省培育未來智能裝備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未來產業,其對深圳、廣州的期許是“創新能力強、應用場景佳的產業集聚區”。此前,深圳已有優必選和樂聚機器人,而廣州卻一直欠缺一家人形機器人主機廠。“里掂”的出現終結了這樣的缺位局面。
李衛銃對“里掂”的規劃同當前人形機器人主流廠商大致相似,其近景是進入工廠,“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的事總要有誰來干,從前是工人,未來將是機器人”。目前,“里掂”的單臂伸出舉升重量為12公斤,雙臂載荷達42公斤,該項能力已顯著高于市面普遍10公斤左右的載荷能力,也為其進廠搬運重物做了鋪墊。
據悉,“里掂”發布第二天,已有客戶前來詢價,希望以人形機器人替代工人搬運30公斤的貨物。李衛銃透露,里工有望于明年一季度交出第一批人形機器人商品,目前公司已有2個相關訂單在手,2025年計劃達到40個。
更進一步,“里掂”的遠景是成為全能住家保姆。在李衛銃看來,人形機器人類似于一種超級終端,通過購買不同應用能夠搭載無限可能性,比如擔當起可以“望聞問切”的家庭醫生。未來其可能會在外觀、聲音、模型能力三方面走向定制化。
但同時,他也指出,這樣的遠景要真正成為現實,至少還要再等10年。
一方面技術成熟仍需時間。“現在的人形機器人如同一歲半小孩的身體控制能力加上一個成年人的大腦。”它或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如何將這種數字世界的能力轉換到物理世界,仍需時間解答。
另一方面,產業鏈仍有待完善,只有各項零部件實現批量化生產,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降至同一臺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差不多,其才有機會走進千家萬戶。他認為,未來里工也有可能采取租賃的模式,以幾千塊錢月租推廣進入家庭。
“這不是一場沖刺跑,而是耐力賽”。李衛銃說。人形機器人將是更加坡長雪厚的賽道,伴隨著更高的投入與風險。里工已經橫跨了四十年,它還會繼續跑下去。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