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相關體制機制數字經濟何以成為“關鍵力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在技術和政策的有力推動下,數字經濟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沿方向,是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改變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將為人類打開無限想象空間。
隨著數字技術對生產生活的逐步滲透,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不斷涌現,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數字經濟不斷賦能實體經濟,打破市場組織的時空壁壘,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重構商業模式和價值鏈,日益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經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向社會經濟各領域滲透融合,呈現出與傳統經濟不同的發展模式,在時空向度、結構向度和科技向度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屬性。通過對三個維度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數字經濟的發展規律和演化趨勢,深刻洞察數字經濟對經濟運行規律、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乃至國家治理理念等帶來的系統性、革命性影響。
時空向度:前瞻性、泛在性和連接性
數字經濟代表新質的、高階的經濟形態,是多層次、多維度、多要素的綜合體系,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經濟模式的時間和空間桎梏,突破原有的資源配置壁壘,使資源進行跨時空合理分配,促進經濟要素大融合。數字經濟從前瞻性、泛在性和連接性三個維度體現了時空向度的特點。
第一,前瞻性。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促進了傳統生產要素與新興數據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創新配置,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數字經濟擁有不斷開辟“無盡前沿”的特質,甚至已經為人類創造了一種“新空間”(賽博空間)和“新世界”(元宇宙),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社會的“疆域”。借助大數據良好的分析工具、框架、算法、模型和方法等,可以將數字時代各類數據串聯起來,對整個社會經濟進行重構,從而徹底改變人類認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數字經濟將引領知識創新從專家化走向大眾化,使人類決策模式從經驗驅動走向全數據驅動,重塑技術—經濟—社會的發展范式。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突破,數字經濟將在未來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中占據重要地位,徹底改變傳統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和配置效率,成為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前沿的核心力量。
第二,泛在性。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正在滲透到每一個行業,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代表未來社會創新、生產力發展和市場變革的風向標,是經濟體系運行的基礎支撐力量。一切關系皆可用數據來表征,一切活動都會留下數據足跡,萬物皆可數據化,越來越多的數據被生成。數字經濟催生時空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數據規模呈現出指數級爆發式增長,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際數據公司(IDC)研究表明,全球數據產量每18個月增長一倍,預計2025年將達到175ZB。人類社會、信息空間、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泛在數據時代正在開啟,融合“人—機—物”海量、異質、異構資源的新場景正在涌現。通過對泛在時空大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和分析,構筑強大的底層數據支撐,可以提供實時的決策支持和商業分析,有助于分析和洞察社會和個人的行為模式、興趣和需求。
第三,連接性。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終端以及遍布地球各個角落的傳感器,無一不是數據來源或承載的方式。世界就像一張廣泛連接的“大網”,每個人都成為這張“大網”的接點,并且形成建立在復雜網絡連接上的多層處理。由于數據生成主體的泛化,使數據體量呈爆炸式增長,對數據處理方式形成極大的挑戰,信息傳播方式也由單中心和單向傳播向多中心和網狀傳播轉變。人類社會進入“大連接”時代,信息技術改變了知識生產和信息溝通的方式,顛覆著人類生產活動的行為邏輯和組織方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數字經濟將促進廣域資源的連接,突破技術鴻溝和數據鴻溝,加速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強化消費者、生產者和中間商之間的連接關系,推動跨產業數據的交換和共享,實現研發、制造、產品、服務和消費全價值鏈的互聯互通。
結構向度:平臺化、虛擬化、躍遷化
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傳統的產業壁壘和生產模式,重構了要素結構、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改變了經濟運行方式和結構體系。數字經濟不僅是新質生產力創新突破的“催化劑”,而且是驅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數字經濟在結構向度上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影響力,呈現出平臺化、虛擬化和躍遷化趨勢。
第一,平臺化。在數字經濟生態體系中,平臺模式成為配置經濟要素和促進資源整合的重要載體,并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和新業態。隨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平臺日益成為數字時代最重要的商業組織模式,通過整合、歸納、分析、預測平臺受眾的數據信息,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價值連接。基于數據喂養和超強的大模型能力,使競爭優勢越來越向產業鏈體系頂端聚集,正在催生大量超級智能平臺,極大地改變了各類要素配置模式和價值創造方式。全球頂級企業,如Meta、Google、Apple、Amazon、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無不是依托平臺經濟模式而取得超常規發展,滲透、顛覆和重塑著社會經濟環境,創造了無數的商業傳奇。平臺模式能夠促進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價值的快速創造,改變了生產和分配方式,從客觀上推動了傳統經濟組織結構、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運營方式的變革。
第二,虛擬化。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空間突破了實體空間的制約,可以在數字世界匯聚大量高端經濟要素,形成無邊界的經濟生態,催生豐富多彩和規模龐大的虛擬世界。大數據將實體社會經濟空間表達為其數字化映像,這個映像超越了社會經濟實體空間的存在,成為與實體社會經濟空間既密切聯系,又有自身獨特規律的另一個虛擬系統。在以生成式AI為核心的數字技術的助推下,所有人、事、物都將被數字化,形成一個全要素、全天候、全生命周期、實時感知和數字孿生的世界。在未來,現實物理世界與虛擬數字世界將同時共存、相互交織、彼此勾連,形成虛實耦合共生的社會經濟系統,創造新的社會生態、組織體系和運行方式。虛擬數字世界的顯著特征是逼真性、沉浸性和開放性,依托通信技術、信息技術和交互設備等提供一種“虛實交互”的體驗,塑造數字空間與物理世界交融共生的智能化新疆域。
第三,躍遷化。數字經濟能夠促進生產力的躍遷式發展,通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和數字平臺實現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實現“生產力的迭代發展”和層級躍升,為生產和經濟活動創造新的價值空間。數字經濟創造了全新的互動場域和交互節點,不僅加快了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改造,而且激發了新動力,形成新流程,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數字經濟更加注重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思維,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和賦能效應,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重構經濟運行模式、動力機制、運行規則和增長源泉。在新一輪技術浪潮席卷全球之際,數字技術不斷為實體經濟賦能,拓展經濟增長可能性邊界,促進經濟模式從“集中式”向“分布式”轉變,推動經濟活動實現模式變革和效率革命,促進經濟體系的重構和范式躍遷。
科技向度:高技術、高算力、高智能
數字經濟是以高智能、高算力和高技術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其中算力、算法、數據是數字經濟的三大核心要素,對數字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數字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于數字技術創新策源能力,技術創新將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驅動力,不斷催生新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
第一,高技術。數字經濟體現了高技術的集成,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信息時空組合,代表了最前沿的技術發展方向。支撐數字經濟的關鍵技術模塊主要有網絡與運算技術、泛在鏈接與融合管理技術、虛實連接與建模技術、虛實空間交互與融合技術等,這些技術如同“積木結構”一樣支撐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智能技術推動數據應用從消費到生產領域逐次深入,快速融入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等環節,準確地預測和把握外部世界運轉狀況,促進產業模式和社會結構發生顛覆性改變。在未來,一批新技術的集成將進一步助力數字經濟的升級,如Web3.0將構筑產業數字化的新底座,6G技術將加速塑造全球通信新紀元,硬件AI化將推動實現萬物智能,從而助力人類社會步入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全新時代。
第二,高算力。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應用爆發式發展,智能算力需求激增。算力是數字經濟的引擎和基石,高性能計算在架構、硬件和軟件等方面的迭代和積累成為戰略資源和科技競爭焦點。運用云計算、邊緣計算、量子計算、神經元計算和生成式計算等技術,能夠支持數據分析、處理、深度學習等應用,為生產和決策提供精確控制和精度優化。目前,我們迎來了大語言模型(LLMs)的輝煌時代,憑借其龐大的參數、卓越的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以及神秘莫測的涌現能力,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大模型就像擁有超級大腦的AI實體,蘊含數十億乃至數千億的參數,能理解和執行復雜的指令,可以處理更復雜、更多維和有更多變量的問題。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對算力的要求是無止境的,新的計算架構、新的通信方式、新的存儲模式必將被不斷開發和超越,“大算力+大數據+大模型”將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高智能。數字經濟正在加速成為驅動社會智能變革的關鍵力量,引領生產方式從工業化社會向智能化社會轉變,實現智能革命,開啟人機協同、跨界融合、萬物智聯的嶄新文明形態。數字經濟具有高智能特性,不斷滲透到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通過深度學習與人類進行更好地協作和精準互動。數字技術將改變人類生產和生存的基本范式,逐步打破人與機器的界限,形成新的智能物種,打造與人類相似甚至超越人類的推理、知識、規劃、學習、交流、感知等能力,重構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形態。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科技創新進入到“大模型”驅動的新范式階段,促進軟硬件系統的變革和重構,引領人工智能進入2.0時代。數字經濟驅動人工智能發展,通過人機協同、人機共生開啟了“人機物三元融合”的嶄新局面,推動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落地應用,不斷催生顛覆性創新和智能涌現,創造“數智未來”新圖景。
(作者分別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