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新火種    2024-10-21

能拿下數學奧賽銀牌水平的AI是否達到了12歲陶哲軒的水平?

陶神本人的回答來了——

兩三年后,AI將會在這些數學競賽中比人類做得更好。(再過個兩三年吧doge)

以上來自數學大佬陶哲軒在巴塞羅那的最新專訪,既回應了一些大眾當前最關注的AI議題,也不乏一些有趣探討,比如:

根據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水真的可能自發爆炸并毀滅世界嗎?AI可能毀滅人類嗎?如何看待AI掌握在馬斯克這樣的富豪手中?……

網友們看完后齊點頭,紛紛表示不愧是專業的: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更關鍵的,人們對千禧年七大難題之一的納維-斯托克斯問題也進行了最新表態。

結果令陶哲軒也感到意外: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具體咋回事?下面我們接著康康。

陶哲軒巴塞羅那最新采訪

(以下為部分節選)

Q:你認為人工智能構成的威脅可能毀滅人類嗎?

A:理論上是可以的。與過去的許多變革性技術(如汽車、飛機、互聯網)不同,人工智能的獨特性在于它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聞、數學、醫學等領域。

但目前的技術極其有限,它們基本上都是靠猜,有時能提供正確答案,有時則完全沒用,所以我現在并不擔心。

不過在未來10年或20年內,人工智能會變得更加強大,但我們也將同步增加更多防御經驗。

Q:根據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理論上水可以自發爆炸并毀滅世界嗎?

A:在數學中,水可能會“爆炸”,但這遠沒有聽起來那么令人興奮。

這是數學模型中的“爆炸”現象,屬于特定的數學特性(流體能量集中),但并不意味著現實世界會發生實際的爆炸。就像揮鞭時,鞭子尖端的速度會超過音速,發出噼啪聲,這在數學上稱為“爆炸”,但實際上只是音爆效應。

這也說明在某些情況下,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可能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Q:谷歌DeepMind幾個月前宣布,其人工智能系統AlphaProof和AlphaGeometry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銀牌。

A:是的,但它們不是在正式比賽中。雖然結果足以拿到銀牌,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人類的比賽。

在真正的人類比賽中,學生需要在8小時內解決全部6個問題,而谷歌的AI競賽需要注意:首先它們有兩個獨立的系統,且分別解決了3個和4個問題(非一次性解決全部);其次它們拿到的問題需要經由人類翻譯,且擁有更多時間。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Q:你12歲就獲得銀牌,人工智能已經達到12歲陶哲軒的水平了嗎?

A:我認為在兩三年內,人工智能將會在這些數學競賽中比人類做得更好。

雖然人工智能在某些競賽中短期內可能超越人類,但在像數學研究這樣需要長期創造性的工作中,AI還遠遠無法取代人類。如果我們能解決如何讓AI從少量數據中學習的問題,或許在兩三年內,AI在數學競賽中的表現會超越人類。

Q:超過你?短短三年?

A:是的,不過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參加這類比賽了。這些競賽類似于奧運會的百米短跑,而數學研究更像馬拉松。解決一個研究問題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還需要查閱大量文獻。

Q:你認為人工智能在數學研究這類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中,能超過你嗎?

A:數學家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大量失敗的經驗教訓,這是AI不具備的。

AI擅長解決以前有大量數據的問題,能成為非常有用的助手。

但問題是,數學家們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失敗經驗,而人工智能沒有這些失敗的數據,這導致其只擅長解決大量與之前問題類似的問題。

打個比方,如果你要教AI識別一杯水,它需要數百萬張水杯的圖像作為例子。這也是我剛才提到的——如果能讓AI從極少量數據中學習,它或許在創造性任務上也能超越人類。

Q: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掌握在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超級富豪手中?

A:像人工智能這樣重要的技術不應該由一兩家公司壟斷。

雖然構建大型AI模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但基本技術是公開的,未來會有更多開放的AI替代方案出現。

同時,我們必須對AI進行適當監管,尤其是在應對AI生成的深度偽造內容時。

如果一切都可以偽造,我們如何讓某人相信某事發生了?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來驗證信息的真實性。

更加相信“流體中存在有限時間奇點”

就在最近,陶哲軒赴巴塞羅那參加了“交互中的流體動力學、幾何和計算機科學”會議。

會中發起了一項關于“流體中是否存在有限時間奇點”的投票:

參與者需要按照從0-10進行投票,其中0代表堅決否定,5代表不確定,10代表堅定認同。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投票首先以私下方式進行,其中藍色代表歐拉方程,紅色代表納維-斯托克斯方程。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隨后又進行了公開舉手表決,意圖通過兩種方式來反映一種動態的意見形成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陶哲軒。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對比2007年,當時在瑞士奧蘇瓦舉行的歐拉方程250周年紀念會議上,有對同一問題的投票調查。

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疊加上述結果,可以看到專家們對于同一問題在不同時間、兩種不同場合下的投票態度差異。

可以得出以下觀察結論:

意見已經更多地傾向于奇點意見因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而實時改變,這與信息流動非常相關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陶哲軒: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或已不再是流體的良好模型

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鏈接:[1]https://english.elpais.com/science-tech/2024-10-12/terence-tao-mathematician-its-not-good-for-something-as-important-as-ai-to-be-a-monopoly-held-by-one-or-two-companies.html[2]https://x.com/robertghrist/status/1836755464618434938[3]https://mathstodon.xyz/@tao/113165731590588489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