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財經分析】“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產仍需時日尚無標志性商業化場景

【財經分析】“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產仍需時日尚無標志性商業化場景

新華財經    2024-12-31

  新華財經上海12月30日電(記者杜康)回顧2024年,人形機器人絕對是“熱詞”之一。2024人工智能大會上,18臺人形機器人組成的“十八金剛”陣列驚艷亮相;不少行業頭部企業陸續宣布小規模量產,且售價降至10萬元以內;華為、英偉達和諸多車企也宣布“跨界”布局人形機器人……

  多家機構預測,2025年或迎來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

  新華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人形機器人在一些場景已經有了落地,包括服務業的迎賓導覽場景、汽車制造工業場景等,但2025年大規模量產恐難以實現,功能上仍有“一兩步”需要邁過,行業落地的標志性場景仍在尋找。

  大規模量產仍需時日

  歲末年初,人形機器人行業好消息不斷。

  12月24日,波士頓動力公司發布人形機器人Atlas最新視頻,視頻中,機器人扮演的圣誕老人從屈膝微蹲、胳膊后甩、騰空翻轉,再到穩穩落地,動作干凈利落。Atlas最初亮相于2013年,此前其因超強的動態“跑酷”能力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同一天,國內機器人公司眾擎機器人也發布了人形機器人新品PM01,該款機器人身高1.38米,體重約40公斤,全身24個自由度,移動速度每秒2米,腰部裝有320度自由旋轉電機,具有機械式步態和類人自然步態兩種行走模式。

  12月初,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公布了新進展,發布了Optimus在復雜地形上行走的視頻,靈活性進一步提升。

  人形機器人領域也迎來了更多跨界選手。前幾日,Open AI被曝或將親自“下場”自研人形機器人;2024年11月,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宣布正式運營,并與16家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今年更早些時候,英偉達在GTC 2024大會推出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此外,小鵬汽車、東風汽車、奇瑞汽車等車企也相繼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合作、戰略投資等方式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從產業化程度來看,記者觀察到,智元、傅利葉、宇樹、Agility Robotics等國內外機器人領先企業已經先后開啟人形機器人的小規模量產。如特斯拉宣布,Optimus有望2025年進入小批量量產階段,將有數千臺人形機器人落地內部工廠運行,2026年有望對外銷售。

  今年8月份,智元機器人曾公布2024年預估發貨量將達到300臺左右,然而,從年底數據來看,其工廠總計下線超過900臺機器人,發貨將近700臺。數據大幅超過市場預期,甚至超過了企業自己在年中時候的預測。

  行業按下加速鍵。不少機構預測,2025年或迎來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不過,2025年真的要迎來大規模商用量產了嗎?答案卻是未必。事實上,記者采訪發現,多家賽道頭部“玩家”們給出了相對保守的答案。

  “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關鍵節點,處于發展起步期向小規模量產過渡階段,2024 年智元開始進行小批量的商業化交付。一些國外的頭部企業如特斯拉計劃在2025年底前開始小規模生產 Optimus,并有望到 2026 年三季度大規模量產。”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CTO彭志輝表示。

  傅利葉智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顧捷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人形機器人行業整體還是處于從樣機到小批量產的階段,基本大家的出量都在數百臺水平。距離達到大家想象中的幾萬臺、幾十萬臺大規模的量產,其實還要有一些時日。”

  不過行業也坦言,回顧2024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可謂是“一年干了好幾年的事”,實現了“站起來”“走起來”“說起來”“跑起來”,年底大家又在研究如何實現“自然步態”。

  “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發展,讓人形機器人有了大腦,更加智能,能夠‘解鎖’的功能更多。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產業在‘覺醒’,資本在涌入。下游需求方開始對人形機器人產生興趣,主動找過來提出一些可能的應用場景;更多零部件廠商進入這個行業,愿意配合優化性能的同時降低成本。可以說,上下游的資源在這一年開始聚攏。”顧捷說。

  尋找“標志性”落地場景成本已非行業發展最大阻礙因素

  從小規模量產,到大規模量產,其中的關鍵區別,就在于是否落地了“標志性場景”,是否完成閉環。所謂“閉環”,即產品讓客戶能夠用得起來,賬也算得過來,功能性和經濟性缺一不可。

  先看功能性。現在人形機器人落地了哪些場景?

  記者了解到,目前小規模量產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中,較大一部分落地是在服務業的迎賓導覽場景。今年7月,傅利葉人形機器人落地建設銀行大堂,幫助引導客戶、分流叫號,并對客戶進行簡單的反詐騙培訓,隨著肢體語言和行走能力的增強,逐漸能夠完成迎賓接待、導覽等工作。顧捷介紹,未來其機器人會逐步擴展到包括養老康復、家庭服務等場景。

  對于人形機器人來說,工廠也是落地的極佳場景,可提供“從易到難”多類場景供機器人逐級解鎖。開普勒人形機器人定位便是工業場景。“全球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明顯。隨著特斯拉以千臺規模以上量產,并在自有汽車產線落地部署,人形機器人的落地進程距離拐點越來越近,并且速度可能比很多人預想得更快。”開普勒人形機器人CEO胡德波介紹,開普勒目前已經在與汽車、3C、倉儲物流行業頭部企業合作,進行場景落地。

  “汽車制造業規模大、自動化程度高,對引入人形機器人的意愿相對強烈。”彭志輝表示,目前在汽車制造、電氣設備生產和零部件加工等領域,人形機器人可執行柔性、泛化的搬運、分揀、簡單組裝等任務,隨著技術成熟度的不斷提升,場景會進一步擴展。

  此外,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均提到了特種行業的場景落地,“這些應用場景往往風險較高,比如易燃易爆;或者存在輻射、粉塵、噪音的污染因素,因此需求剛性更強。”

  不過,雖然已經落地諸多場景,但顧捷表示,人形機器人距離大規模應用,距離從能用到好用,還是差那么“一兩步”的距離,比如需要結合大模型,實現端到端的通用泛化能力,要結合場景,解決不同場景的真實痛點。

  再來看價格。今年8月份,宇樹科技官宣發布售價僅9.9萬元起的G1量產版機器人,引發廣泛關注。12月份眾擎機器人PM01 發售價為8.8萬元。人形機器人售價進入10萬元以內,讓人形機器人變得“可望又可及”。

  對于這個價格,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最終形態還沒有完全收斂,“高矮胖瘦”和性能均有差異,所以價格浮動區間也較寬。以9.9萬元售價的機器人為例,身高127厘米,體重約35公斤,屬于輕量化“非完全體”形態,隨著功能疊加,售價也會上浮。

  開普勒一款應用于倉儲物流工業場景的人形機器人公開售價3萬美金一臺,胡德波介紹稱,“這對于歐美客戶來說,已經是可以接受的價格范圍。相較于人工來看,人形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這意味其只需要達到0.6到0.7個人力,在經濟賬上就可以打平。”此外,他還表示,對于很多希望推動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工廠來說,使用AGV小車還需要進行工廠環境改造,這又是一筆成本。AGV一般要求固定線路,貨物堆放格口要求規整、標準。相較而言,人形機器人更為靈活,對環境適應性高。

  “未來隨著產業的成熟,規模化程度的提升,我們相信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一定會更低。不過,即使放在現在來看,價格已經不是阻礙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產的最大因素。在一些特種場景中,下游客戶也表現出了較高的價格承受能力和支付意愿。”胡德波說。

  具身智能水平提升被寄予厚望關鍵零部件待進一步突破

  人形機器人下一步會怎么走?2025年我們可以期待什么?

  政策端,可以看到,僅僅12月份就有重慶、安徽、杭州等地發布相關政策措施或行動規劃,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今年7月份,上海發布促進工業服務業賦能產業升級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創建國家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在汽車、電氣設備生產和零部件加工等領域,打造一批人形機器人賦能制造應用場景,形成機器人生產解決方案。同時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標準研究。

  政策的加碼,無疑將進一步推動資源向人形機器人這一未來產業集聚。再看產業端,彭志輝表示,下一步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如電機、減速器、高算力的計算模塊、觸覺傳感器、滾珠絲杠等成本仍較高,進一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上量規模。

  同時,彭志輝也表示,人形機器人更重要的還是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需要在定位導航、環境感知、人機交互、任務規劃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不斷進步,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和自主性。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市場體系總監楊正葉表示,高精度傳感器、新材料、一體化設計、擁有更長續航能力的電源,這些都將是人形機器人領域明年關注的重點。同時,他也提出,明年人形機器人最大的亮點可能是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也即“大腦”能力的提升。

  為什么行業如此關注智能水平的提升,楊正葉給出了解釋,“智能水平的提升,可以在現有硬件技術水平上,完成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的大幅拓展,并帶來成本的降低。事實上,具身智能也是國外最受關注的部分,其次才是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本體。”

  “人類的精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高。比如我們要取一個東西,如果位置偏了,我們可以通過視覺、觸覺進行調整。現在對于機器人來說也是如此,可以通過傳感器反饋進行調整。在大模型之前,對機器人的各項性能指標要求是極高的,這也給應用帶來了門檻。”楊正葉說。

  為了讓機器人智能水平不斷進化,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上海打造了支持超100臺異構機器人采集訓練的“訓練場”。所謂訓練場,即數據生產和數據規模化場地,這里會建設實時標定系統、控制系統、數據采集系統和數據反饋系統,打造真實和生成式數據。楊正葉表示,2025年這些訓練場上獲得的數據將真正“跑”起來,“我們將加快推動這些可靠、可泛用的數據作為語料,用于人形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

  “整體來看,人形機器人行業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玩家,生態不斷完善。當然,圍繞人形機器人,目前行業還有很多未能形成共識的點,比如人形機器人到底應該有多少個關節;作業能力應該承擔多大負載;硬件架構、電機架構如何最佳……最終這些分歧都會‘收斂’到具體應用場景中去。行業期盼著人形機器人在接下來有‘標志性’應用場景真正閉環,屆時行業發展將會大大提速。”顧捷說。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