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科研成果如何轉化?這場集聚醫療機構、創業者、投資機構及高校的論壇來了
《科創板日報》12月25日訊(記者 陳俊清) 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重點關注方向,大健康產業在發展勢頭強勁,市場潛力大的同時,也面臨著成果轉化難、人才緊缺等巨大挑戰,如何推動大健康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當前值得討論的議題。
近日,一場大健康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論壇在上海械谷產業園舉行,該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中銀科技金融學院主辦。來自醫療機構、投資機構及高校科研院所的與會嘉賓對大健康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討論。
《科創板日報》記者走進上海械谷產業園,便被濃厚的醫療研究氛圍所包圍。去年10月開園以來,已有30余家企業入駐,打造了9大研究所實驗室,成立至今,高端醫療器械企業和人才在此迅速集聚。
全球首個商業化蛇形臂單孔手術機器人
依托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自主轉化”政策成立的術銳醫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術銳)是首批入駐上海械谷的醫療器械公司。
其自主研發的蛇形臂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在繼2020年成為中國首臺通過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的單孔手術機器人之后,于2023年6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準。該機器人采用的核心關鍵技術正是由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生物醫學制造技術中心主任、機動學院教授徐凱團隊歷經20余年打磨。
據介紹,該單孔機器人已成為全球除達芬奇SP以外唯一獲批商業化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是國內單孔腔鏡領域首款亦是目前唯一一款獲批上市的單孔手術機器人,有效填補了國內空白。
術銳總經理趙磊在論壇上表示,手術機器人作為平臺技術既需要多個學科共同構造,也需要新型耗材、手術工具等配套設施的支持去完整生態。要實現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更需要醫生參與到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中。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副教授、詒福科技創始人李小衛介紹了“透明化3D病理在腫瘤精準醫學的應用”項目,該技術能通過三維成像,能夠實現對細胞尺度結構的詳細分析,為早期發現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東軟智能醫療科技研究院院長張霞在論壇中剖析了東軟在大健康產業的戰略布局。其展示的基于云原生技術的醫學影像協同標注平臺支持130多種解剖結構和病灶的自動分割算法,提供自動、半自動和手工等多種標注方式,以及形態學測量功能,確保醫療數據在院內閉環管理,避免數據外流。
她表示,平臺降低了模型建模的技術門檻,允許醫學背景的人員通過簡單操作完成數據探索和AI算法開發,對醫學AI研發進入無碼時代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為醫療領域帶來了顯著變化,尤其在改善患者體驗、疾病管理、醫保監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如何推動大健康領域成果轉化?
在圓桌論壇環節,大健康產業科創投資者、企業管理者以及學術創業者從多元化角度,剖析了大健康領域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來自資本領域的上海科創投副總經理吳杰認為,大健康領域的成果轉化面臨以下困境:一方面,目前科技成果轉化少的核心原因是絕大多數企業缺少布局早期科創項目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大健康領域缺少既懂產業又懂科研的復合人才。”他如是說。
第九人民醫院學科規劃處處長許峰補充道,“臨床醫生可用與投入到成果轉化的時間仍然較少。從企業運營的角度講,醫生缺乏相應項目運營知識。應培養更多的技術轉化專業人才彌補短板,使醫生的臨床研究成果得以落地,實現各方共贏”。
此外,當前國內市場并沒有建立中小企業通過并購形成大規模企業的成熟路徑。吳杰表示“當前A股市場近40%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缺乏并購整合能力。另外,懂產業的容忍耐心資本也較為匱乏。”
關于提升成果轉化率的問題,吳杰首先提到了“大企遷移”的概念。“對于企業來說,首次創業的成功率遠低于重復創業的成功率,大企業開啟新項目的好處在于其能夠判斷什么樣的項目是樹苗而不是禾苗。”
其二是資本助力,他呼吁要推動市場出現更多的容忍耐心資本。“從上海科創投的角度來說,更多是從政府角度做市場引導,并不能實現產業全覆蓋,這就需要更多耐心資本參與到早期投資項目中。”
其三是人才驅動,他表示,培養大健康領域的復合性人才需要校方和產業方進行長周期的努力。其四是需求導向的整合化。“應大力提振消費,作為重要的驅動力消費與需求直接掛鉤。所最終的成果轉化,要落實到消費層面才能夠形成良性的循環。”
術銳總經理趙磊認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多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要通過科學家、技術人員和臨床醫生相互交流碰撞出火花。另外,企業和實驗室的交叉融合能明確科技成果的需求,提升科研工作的成果轉化率。
活動其間,還進行了上海交大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大健康學社(籌)的成立儀式。據了解,大健康學社由學院產教融合發展中心牽頭,正式啟動籌備工作,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旨在構建一個融合校友與在校生的生態組織。通過舉辦各類大健康行業的分享和探究活動,學社將加強行業內的交流互動,深化學生對實踐的思考,致力于推動大健康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