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建設七年,雄安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轉化之路?|聚焦

建設七年,雄安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轉化之路?|聚焦

科創板日報記者李明明    2024-12-25

《科創板日報》12月24日訊(記者 李明明)在推動科技創新、營造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雄安正持續跑出“加速度”。

近日,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之期,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雄安中心(下稱“雄安中心”)正式啟動運行,包括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醫工交叉轉化研究院合作項目、第四代半導體材料摻雜AlN外延片在內的多個自主創新性項目落地雄安新區。

建設七年的雄安新區,從“一張白紙”著墨,每天都在積蓄力量、不斷發展。

雄安新區科學園管委會副主任馬揚飚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越來越多的顛覆性項目開始選擇在雄安落地。當前,雄安新區重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制造、新材料3個產業,其中不乏顛覆性項目。“雄安是一座面向未來的城市,有顛覆性的場景。因此,在顛覆性技術應用發展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雄安中心:未來將發揮從京津研發、到河北轉化的重要平臺作用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我國應對科技革命引發的產業變革,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突破涉及國家長遠發展和產業安全的關鍵技術瓶頸,構建和完善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0年6月,科技部批復成立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2020年12月,京津冀三地簽署《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建框架協議》,隨后京津冀國創中心天津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相繼揭牌成立或啟動建設,三地科研機構和企業陸續接入現有協同創新體系,共建技術研發平臺、產業創新平臺、綜合中試平臺,挖掘潛力項目,組織協同攻關,助推京津冀創新資源有效利用及落地轉化。

談及為何設立雄安中心,馬揚飚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作為國家級創新平臺,雄安中心將聚焦搭建一流創新平臺、組建復合創新團隊、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等重點任務開展工作,對接京津冀中心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資源,進一步與一流高校院所和疏解央企緊密合作,加速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奮力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

“雄安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地質條件穩定。未來,隨著疏解高校的落地,人才優勢也將逐步彰顯。這些優勢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沃土。雄安中心啟用后將有效鏈接北京的開放資源,讓其不斷落地、成長、壯大,取得原創性成果。” 馬揚飚稱。

那么,雄安中心將聚焦哪些重點任務,這些任務對于雄安新區乃至京津冀地區的創新發展有何重要意義?河北省科技廳平臺處處長范慶書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未來將發揮雄安中心在“京津研發、河北轉化”中重要平臺作用,大力引進顛覆性技術成果在雄安落地,加速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此外,雄安中心衛星導航公共技術平臺也于近日啟用。該平臺將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衛星導航領域技術開發、產品創新等方面提供規范高效、方便快捷的基礎服務。

馬揚飚介紹,目前,雄安中心衛星導航公共技術平臺已經引進一批高水平實驗設備。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其作用,匯聚企業、高校力量,推動衛星互聯網行業在新區落地發展。同時,將接續建設一批公共技術平臺,進一步提升雄安新區技術承載和轉化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年來,三地間產業加速融合、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十年來,京津冀創新驅動持續發力,三地經濟總量達10.4萬億元,“北京研發、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構建立足于雄安新區的醫學科技創新中心

在雄安新區,這片被寄予厚望的新發展區域,其科技成果如何在社會經濟中實現快速轉化,一直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隨之如何有效地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實現既“開花”又“結果”,成為了這一區域發展的關鍵因素。

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醫工交叉轉化研究院的成立是雄安中心打通科研成果轉化之路的一個縮影。

談及研究院的成立背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支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以創新驅動發展,構建以臨床為導向,醫、產、學、研融合的創新體系,經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科技產業園開發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友好協商,合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醫工交叉轉化研究院”。

據悉,研究院構建立足于雄安新區的醫學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北京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一環;打造輻射京津冀、影響全球的世界級生命科學、醫學與工程科學交叉融合的原始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高端醫療裝備、數字療法的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平臺。

雄安新區為研究院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持和環境建設?這些政策和環境對研究院的發展有何影響?

黃曉軍介紹,雄安新區依托自身的疏解政策優勢,為研究院的發展提供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優質環境保障,按照出臺的《關于支持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促進創新型人才、先進技術、資本資源等關鍵要素的集聚,按照河北省、雄安新區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相關政策規定,提供開辦支撐、人才保障等支持,以及按照國家級創新平臺有關政策規定,支持轉化研究院的實驗室平臺建設;支持轉化研究院從省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符合“雄才計劃”條件的,享受住房安居、醫療保健、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優惠待遇。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醫工交叉轉化研究院生物醫藥雙創平臺的搭建,以及創新研究和成果落地,提供強有力支撐。

黃曉軍進一步說,“雄安中心作為作為國家級創新平臺,能夠積極協調資源,并根據雄安新區政策規定向轉化研究院提供新區公共實驗平臺的場地和實驗設備使用權,支持轉化研究院開展醫學和工學深度融合的科技研究工作;對轉化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提供孵化服務和指導;積極協調孵化器、中試基地等科創載體為轉化研究院的產業化項目提供辦公和生產空間。”

在研究院的一些具體的研究項目和進展情況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教授趙翔宇表示,在細胞治療方面,優化病毒載體制備與純化技術,建立全封閉、自動化的病毒制備技術體系。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臨床試驗、政策支持以及產業化全鏈條入手,通過多維度協同創新和資源整合,推動臨床轉化,打造細胞治療概念驗證平臺。

據悉,研究院還將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圍繞智慧醫院、智慧手術等領域,構建精準診療系統,打造“數字智能+醫療服務”應用場景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俊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未來轉化研究院將立足雄安,輻射京津冀,充分發揮科研和臨床資源核心功能優勢,加快細胞治療、創新醫療器械等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轉化醫學創新高地。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