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再提速上海擬打造全球醫學AI高地覆蓋這些應用場景
《科創板日報》12月24日訊 今日,上海印發《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擬促進人工智能與醫學創新深度融合,將上海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示范和產業發展高地。
方案提到,推動算法突破與算力提升。加快核心算法技術研發,圍繞“通專融合”技術范式創新,推動醫學大語言、通用圖像、智能交互等大模型開發。依托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促進多方算力互聯互通,強化智能算力集群建設。
具體而言,需建設醫療健康數據新型基礎設施。制定衛生健康數據分類分級、融合應用等標準規范,建設市衛生健康數據大平臺。建設市衛生健康數字智能創新實驗室、醫療大數據訓練設施、公共衛生數據實驗室、醫保大數據實驗室,開展多種算法訓練、智能化評估與分析。依托市級語料平臺,構建一批醫療行業開放語料庫。
根據方案,上海將通過支撐平臺建設,加強對醫療數據、算力等資源的統籌共享,除基礎設施外分別是:
建設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建設小分子創新藥物篩選和優化平臺,實現基于靶點動態結構的先導化合物發現、藥效評估和老藥新用等。
建設醫學人工智能測試驗證中心:構建醫學人工智能權威測試數據集和評測標準體系。
建設醫學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打造國家級醫學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推進全流程場景規劃、研發與應用落地。
除此之外,方案羅列了人工智能與臨床醫療融合的多個應用場景,包括臨床診療輔助決策、檢驗檢查輔助診斷、智能手術輔助應用等。事實上,近期以來AI醫療深度融合進展頻頻,就在上個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其中就對各AI診療場景進行了細分陳述。
例如今日方案提及,基于多模態大模型開展智能醫學影像輔助診斷,實現危急值智能預警、增強閱片與精準質控。方正證券12月23日研報也指出,AI革命席卷全球,在醫療領域AI通過神經網絡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能夠對CT、MRI等影像數據進行快速分析,精準識別病灶,幫助醫生快速完成診斷,顯著提升影像數據處理效率和早期疾病篩查精度。
《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政策解讀認為,醫學創新發展是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著力點,從臨床決策支持系統、醫療影像輔助診斷、手術智能規劃系統到如今的醫療大模型,人工智能深度賦能醫療發展,將全面提升本市醫療人工智能發展質量和水平。
目前,我國醫療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前景較好。《未來醫生白皮書(2024)》顯示,中國臨床醫護人員在AI技術采納上領先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員已在日常工作中應用AI工具,遠超全球26%的平均水平。
東吳證券認為,人工智能已是醫療領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AI在醫療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升醫療服務的精準度和個性化程度,還能為醫療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推動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以及政策的幫助下,未來AI在醫療領域的發展空間廣闊。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