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工作后不愛學習?日媒:數據說明“亞洲最不學習的國家”,現代日本人“勤奮”消失真相
日本《THE 21》雜志11月28日文章,原題:數據說明“亞洲最不學習的國家”,現代日本人“勤奮”消失的真相 在許多人眼中,日本人一直以“勤奮”著稱。然而,根據日本帕索爾綜合研究所的調查,日本人在工作之外進行自主學習的比例極低。這讓人不禁思考,為何日本會成為“亞洲最不愛學習”的國家?
排名墊底
帕索爾綜合研究所發布的《亞太地區職業現狀與成長意識調查》結果顯示,在工作之外主動學習或進行自我提升的人數比例方面,日本在亞太地區排名墊底。甚至還與倒數第二的新西蘭在數據上存在明顯差距。
這種結果著實令人震驚和費解。我對日本人的固有印象一直是“勤奮”,特別是戰后以來,日本因其工業發展、科技進步和戰后復興成為經濟大國,這些成就似乎離不開日本人的勤奮與耐力。即使扣除掉歷史上的夸張贊美和解讀,這個排名依然讓人難以接受。
學習成果不被重視
仔細分析此次調查結果,或許能找到合理的答案。首先,關于“在工作場所以外會進行哪些為個人發展而開展的學習或自我發展活動”,調查列出了11種可能的工作外學習活動的答案選項,包括“閱讀”“參加研討會或講座”“考取資格證書”等。這些選項中既有準備考研考證等需要高投入的活動,也有閱讀和參加研討會等日常容易實現的活動。然而,即便如此,結果顯示日本人的學習參與度依然很低。
其次,既然總有人說日本人“工作過度”,那么他們一定是因為工作時間過長,所以才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吧?然而,調查報告顯示,日本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僅為39小時,是亞太地區工作時長最短的國家。結果又一次出乎意料,也許不得不承認,我們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已經與現實不符了。
最后,日本的職場評價體系更重視實務經驗,而非學習成果。具體而言,第一,在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日本主要看學歷背景,學歷競爭在日本被認為是識別畢業生未來潛力的過濾器。第二,在職場上,對員工的評估主要基于其工作成果,學習或資格證書往往是次要的參考。第三,在跳槽找工作時,實際工作經驗與學歷依然是主要評估指標。
在這種評價體系中學習的價值相對較低,這導致員工更傾向于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直接提升工作表現的方面,而非與工作關聯不大的學習活動。比如那些為了做好本職工作而學習的人,如果有一天學習無法對他們的工作產生直接影響,他們就會變得不再愿意學習。
調整職場評價體系
日本人學習意愿低并非單純因為個人懶惰或缺乏勤奮精神,而是與其社會評價體系密切相關。企業重視實際工作表現,因此與工作成果直接相關的學習會得到一定認可,但與實際工作無關的學習難以被評價。如果社會能夠重新定義學習的價值,那么日本人在學習方面的排名或許會有所提升。而這一改變的關鍵在于企業對學習成果的認可,以及社會對人才評價標準的調整。
如果企業在管理員工時,將學習與工作經驗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或許會促進更多人主動學習。此外,新職業的誕生也可能改變這一現狀。在許多新興領域,學習經歷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傳統工作經驗。(作者柿內秀賢,朱迪譯)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