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浪潮下,考試和作業花樣翻新

AI浪潮下,考試和作業花樣翻新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4-12-19

  在中國,對于應試考試的負面影響,不乏尖銳的批評。也有聲音認為,考試是最公平的競爭,目前還沒有其他的替代方式。

  隨著AI在教育測評領域的應用,考試、作業等傳統的教育測評方式逐漸被打破,創新型教育測評手段迅速開發并推廣。同時,也需要警惕新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會、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聯合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舉行。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討論了教育測評改變的路徑和方法。

  打破傳統測評手段

  教育測評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時代背景。當今社會,常規認知技能的需求正在下降,技術密集型任務增加。考試、作業等傳統教育測評的有效性逐漸被打破。

  在論壇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PISA之父”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介紹,當ChatGPT回答最新(2022年)的PISA測評的問題時,它在閱讀方面表現得比15歲學生還好,但在數學方面,學生的成績仍領先。不過,AI的數學能力進步迅速,將很快趕上15歲學生的水平。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認為,我們需要改變評估方式。學校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他們的存在意義、價值觀、熱愛的事物以及他們想要實現的目標,這需要個性化的教育和評估方法。

  韓國江原大學副教授申鐵均在論壇上分享了韓國在2013年開始實施的“免考試學期”計劃。這一計劃是為了克服填鴨式教育、標準化考試制度、低學習動機和過度競爭等問題而開展的。

  “免考試學期”通常是中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不進行期中和期末考試,而是開展過程性評估,教師在學生檔案中記錄學生的教育活動——換句話說,是有“評估”沒“考試”。

  標準化考試取消的同時,課時也相應減少,以更多開展“免考試學期”活動,如職業探索活動、藝術和體育活動等。

  申鐵均介紹,“免考試學期”計劃的意義在于,它有助于擺脫以考試為中心的競爭教育。教師在“免考試學期”里需要調整課程結構,并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班級管理。因此,體驗過“免考試學期”的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更高。

  香港培僑小學校長吳佳筠也介紹,學校原先每學期都有期中和期末考試,但后來認為單一的試卷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因此取消考試,轉而采用多元化評估方式,包括實際操作、實驗、文字應用等,強調在評估過程中觀察學生的知識運用、技能、創造力和態度。

  例如,五年級學生在學習“地方描寫文”后,要選擇一個地方進行研究,并扮演小導游向同學介紹,同時制作PPT進行展示。評估標準非常詳細,包括內容、結果,甚至口頭報告的聲量等。四年級開展大規模的綜藝課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學習,最終通過全年級同學共同完成的音樂劇表演來展示學習成果。

  技術與教育測評的革新

  依托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技術,全球范圍內,教育測評正從傳統的紙筆考試模式,向著智能化、個性化的方向邁進。

  在論壇上,香港圣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副校長李偉銘分享了一個案例,該校六年級學生閱讀二年級學生創作的故事,不僅進行有趣的討論和思考,還利用AI技術創作相關主題的圖片。

  李偉銘認為,AI時代要求教師重新思考作業的目的和方向,從簡單的理解、牢記轉向更高層次的創作。教師不再是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知識的共享者和引導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和反思。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賦能學生,鼓勵他們互相評論、評審和評賞,以促進學生的進步。

  江蘇省常熟中學教師蘇建玉分享了AI技術融合課堂教學的實踐。她談到,AI技術能夠輔助作文批改,節省了她的時間,讓老師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課堂互動中。

  對于學生來說,AI能夠促進個性化學習,提供包括電影、文學和新聞在內的優質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語言的實際應用等。AI還通過生成故事、音頻、視頻和思維導圖等方式,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成就感。

  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校長袁衛星介紹了教育測評的創新案例。比如,學生們在設計文創產品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美術設計,還要進行項目推銷、文化研究、材料采購和產品制作,最終以產品發布會的形式向虛擬客戶推銷自己的作品。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測評方式,強調實踐操作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袁衛星認為,教育測評應基于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感受調整測評的頻率和難度,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AI給教育測評帶來挑戰

  AI為教育測評提供了更為高效和個性化學習的機會,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技術和倫理挑戰,包括測評結果的公平性、技術故障等問題。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楊志明曾使用ChatGPT寫了一篇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八股文”,按照高考作文滿分60分的標準,13位專家給出的分數為49分,ChatGPT給自己寫的這篇文章打了54分。

  楊志明談到,AI的發展帶來許多機遇,例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人機可以直接用自然語言進行交流,大數據和神經網絡的發展使得處理海量數據成為可能,量子芯片更是展示了算力上的突破等。

  “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AI可以作為助手,但還不能完全擔任主角,因為這樣做可能會帶來較大的風險,就像現在沒有人敢完全依賴AI開出的藥方一樣。”楊志明指出,AI可能存在數據偏見,導致考試題目對某些文化群體或種族存在不公平,AI的評分標準可能與人類存在差異,考務管理可能存在安全風險等。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院教授韋恩·霍姆斯指出,在教育領域引入AI工具,一個關鍵問題是缺乏獨立證據來驗證這些工具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對課堂的影響。雖然這些工具可能已經經過某些測試,并聲稱具備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實際上缺乏獨立證據來支持這些說法。

  他指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孩子們成為未經充分控制的實驗對象,這與科學實驗應在良好道德控制下進行的原則相違背。韋恩·霍姆斯建議將AI工具的使用從無根據的嘗試轉變為基于充分證據的技術應用。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