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密集發布多家上市公司布局
戴上一款與墨鏡別無二致的智能眼鏡,一塊超清虛擬大屏瞬間映入眼簾,電腦、手機里的界面以3D全息形式呈現出來,仿佛是眼前的物理世界開辟出了全新空間。
近段時間以來,AI端側應用加速,多個大廠、科技公司密集發布智能眼鏡。上海證券報記者線下實地體驗部分品牌的智能眼鏡后發現,國內品牌盡管離科幻作品中的智能眼鏡仍有一段距離,但其在成像、聽感等用戶體驗上有了大幅提升,視聽效果甚至不遜于高品質的投影儀。
資本市場也刮起了同樣的風——12月18日,AI眼鏡概念再次大漲,多只個股漲停。正如國內消費級AR眼鏡廠商XREAL創始人徐馳所言:“AI是個巨大的機會,是不亞于工業革命級別的機會。兩三年之內,一定會看到真的有用、戴得住的、非常聰明的AI眼鏡出來,我們對這件事充滿期待。”
智能眼鏡新品密集
智能眼鏡行業正在以空前密集的節奏,“扎堆”發布新品。11月以來,Rokid、谷東科技、影目科技、XREAL等品牌陸續推出智能眼鏡新品,其中不少眼鏡搭載了AI大模型。
與此同時,大廠也在跑步進場。在11月的百度世界2024主論壇上,小度科技發布了全新AI硬件產品——小度AI眼鏡。火山引擎于12月18日至19日召開原動力大會,也有望展示AI玩具、AI眼鏡等新落地場景的試用效果。
談及AI眼鏡的重要性,小度科技CEO李瑩認為,AI眼鏡作為人類的第一視角設備,其捕捉視覺、聲音、位置等信息的能力,將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延伸,也一定會成為更高效、便捷的人機交互入口,帶給人們全新的視角和更細致的感受,重新定義人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不難看出,行業“百鏡大戰”已是箭在弦上。根據國金證券的產業鏈調研,國內至少有50個團隊在做AI眼鏡,當中不乏華為、小米、vivo、榮耀等硬件廠商,海外大廠蘋果、微軟、Meta、谷歌、OpenAI、亞馬遜等也在積極布局。
對于當前行業的競爭態勢,IDC中國分析師葉青清向記者分析稱,智能眼鏡的技術門檻和投入成本都相對較低,大廠推出智能眼鏡不僅可以豐富產品生態,還能由此入局過渡到對XR產業的布局,而初創公司則可以借助概念熱度和勢頭在新興市場分一杯羹。
產業鏈硬件基礎扎實
談及國內產業鏈的長短板,徐馳向記者表示,發展AR/VR眼鏡,中國的優勢在于制造業基礎設施非常好,但在新技術的積累上,中國產業鏈相對滯后。
葉青清同樣認為,我國AR眼鏡的技術與產業鏈發展比較靠前,因此在光學模組、微顯示屏、感知交互和主控芯片這些產業環節具備優勢。但目前整體市場量級較小,沒有實現規模化發展,同時核心技術研發的自主程度也有待提高。
從硬件組成來看,智能眼鏡包含光學模塊、顯示模塊、音頻模塊、傳感器模塊、交互模塊、電源及結構組件。上市公司層面,多家公司于近期對外披露了在智能眼鏡上的布局。12月18日,天鍵股份表示,公司AI眼鏡相關產品目前在研發和試產階段,暫未出貨。公司正積極和客戶以及合作伙伴互動,預計明年上半年會陸續有出貨。富瀚微于12月17日表示,公司正在和客戶緊密合作,計劃于2025年推出AI眼鏡芯片。
12月18日,博士眼鏡表示,目前公司在智能眼鏡業務上已與星紀魅族、雷鳥創新、XREAL、界環、李未可、ROKID等品牌開展合作。此外,博士眼鏡此前與雷鳥創新簽訂了《博士眼鏡與雷鳥創新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同意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博士眼鏡持有20%的股權,計劃研發拍攝眼鏡、音頻+AI眼鏡第一代產品,并通過授權收費形式獲得收入,公司將負責線下渠道銷售和推廣,參與產品研發設計。
行業等待突破時刻
蘋果的Vision Pro起初引起了轟動,但現在看來已經歸于平淡,未能引發購買熱潮。由此而言,智能眼鏡如何才能實現“破圈”?
在徐馳看來,一定要先有硬件突破。以iPhone時刻為例,iPhone前幾代就是靠硬件突破,讓產品量級過了千萬。等到iPhone 4、iPhone 4s推出的時候,切水果等Killer App開始出現,從而帶動iOS生態的豐富,把iPhone從千萬級市場帶到上億級市場。
“AI眼鏡大概率是一樣的邏輯。今天可能是硬件逐漸準備就緒,讓市場能夠越過千萬級門檻。過了千萬級后,開發者會‘不請自來’,帶動市場的下一次騰飛。”徐馳說。
葉青清分析稱,AI眼鏡目前在內容生態方面的問題會更加突出,內容和應用場景有限,導致產品性能無法得到完全釋放,用戶使用體驗也會打折扣。預計明年AR產品線將更加豐富,傳統AR廠商的技術突破,將帶動產品向高端化發展。同時有了AI+微顯示屏這種新形態的AR加持后,整體市場會迎來較大的增長,也將有更多終端廠商入局。
徐馳同樣認為,當前行業最大的問題在于,硬件的碎片化和系統(生態)的過度碎片化,導致開發者看不到短期內能獲得明顯回報預期的可能。生態的碎片化,只能依賴更大的生態玩家站出來,為行業制定規則。“如果未來一兩年硬件碎片化和生態碎片化問題全解決了,那么你一定能看到空間計算的完整生態”。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