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艾森迪:深海重型作業機器人助人類“勇闖”未來能源寶庫“無人區”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0日電(樊中華)隨著有限的陸地資源逐步被人類開采枯竭,向深海要資源也成為面向可持續未來的必然之舉。然而深海資源開采面臨著高壓、黑暗、強腐蝕等諸多困境,如何在“不可能”的空間探索資源開采的“可能性”?
“特殊的深海環境,靠的是裝備先行,”在2023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期間,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定華告訴記者,只有裝備和抗海上風險能力成熟后,才能繼續通過技術降低開采的成本,等待市場的成本接受度,以真正迎來商業開采的時機。”
他進一步解釋,作為支撐可燃冰勘探開發的關鍵設備作業機器人來說,主要是要突破水下駐留工作的作業時長,并減少和母船的連接,實現作業的自由化,這一是需要電動化,通過水下的高密度移動儲能和水下充電樁完成無線充電,保證能量的安全補給;二是需要智能化,能夠獨立自主的完成訓練后的具體作業;三是要突破水下無線通訊技術,使水面的遠程控制能夠實時介入。
在張定華看來,深海開采作為未來的空間產業,并非在當前有足夠的市場,但一定會在未來有較大的戰略影響。中車艾森迪正式為此而生,以多樣化的水下作業機器人研發,服務于深海采礦、可燃冰開采、深海科考、深海救撈,海底管線保護等領域。
其中可燃冰開采被譽為是“打開了人類未來的能源寶庫”。張定華介紹,可燃冰大多分布于陸地凍土區或距海面300到1200米的深海沉積物中,這一深度只能依靠機器人完成有序開采。中車艾森迪的可燃冰探采重載作業機器人系統包含了水下飛行器本體及其搭載的采樣和鉆探工具,以及包括供電、控制和回收等系統在內的水面支持系統等多部分,以確保滿足進行安全有序的勘探、作業和環境評估等全部功能。
張定華也指出,作為一種初見曙光的未來產業,以可燃冰開采為例,其產業化進程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一是技術方面,由于當前可燃冰主要是通過開采井開采,其開采過程中將遇到兩個主要的問題,一方面是海底地層很可能因為可燃冰分解而出現松軟塌陷;另一方面是可燃冰開采時,泥沙也會通過管道跟隨氣和水一起流出,從而造成開采井管道泥沙堵塞。二是成本高企,“按照當前研究,日均產氣量達到十萬立方米,并且能夠連續十年穩定生產,可燃冰才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目前幾乎所有國家都不符合商業開采標準。”
由此張定華認為,對未來空間的探索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未來產業都是充滿著未知和挑戰,而且試驗的風險成本很高。中國雖然“上天下海”都已取得不俗成就,但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仍是不可或缺的,“各個國家對未來產業的認知都還在不同階段,并不成熟,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通過多交流、多合作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快未來產業的成熟,”張定華說,“只要全世界的科學家及工程團隊能團結一致,有組織地進行針對性攻關,就能更早地探索和發掘未來空間,為人類共享未來資源、實現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用國際視野共同推進科技進步,這也是中車艾森迪參與此次國際大賽的初衷之一。此外,張定華表示,希望借大賽平臺,尋找更多的產學研資源,并引起產業鏈上下游對深海重型作業細分領域的重視,面向未來市場,一起研發相應的傳感器、材料、作業工具來滿足深海作業的需要,提升水下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多樣化作業能力,實現更多的水下能源及資源開采。
談及上海在發展未來空間產業上的優勢,張定華指出,研發創新靠的是人才,產業發展靠的是產業鏈,從這兩方面來說,上海作為創新型的國際化大都市,已具備了有活力、技術多元化的創新基礎,能吸引國際人才和國際化的研發總部,使創新人才聚集;此外,長三角船舶海工產業基礎好,各種零部件制造業的制造鏈成熟,同時政府還項目鼓勵長三角(江浙滬皖)聯合揭榜掛帥解決產業鏈和技術鏈配合的問題,支持未來產業發展。
張定華建議,對未來產業或新的技術,社會各界應用更強的包容心,“原來經濟總量的發展靠的是發揮長處,但在勇闖‘無人區’的新階段,決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是短板,而短板眼前的經濟價值都很少,希望政策支持,堅持主動培養細分領域初露頭角的人才、科技與企業,使之成為行業大師和鏈主企業,驅動未來技術更好更快地發展、落地。”
此外,張定華提到,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多個方向的跨界結合。除了以市場引導外,還應進行有組織的科技攻關,推動需求導向,從“我想干什么”向“要我干什么”來轉變,通過搭建跨領域、能協作的產學研用融合平臺,整合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優勢資源,助力未來產業大發展。(完)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