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智行獲廣州自動駕駛卡車編隊行駛測試牌照無人卡車落地拐點已至?
11月22日,小馬智行宣布近日獲得廣州首個自動駕駛卡車編隊行駛測試牌照,獲準在廣州開放道路上進行L4級編隊自動駕駛測試。
據了解,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編隊是“1+N”形式,即由一輛自動駕駛卡車領航,引領多輛L4級自動駕駛卡車安全行駛在公路上。此次共有五輛自動駕駛卡車獲得編隊行駛測試牌照,開展自動駕駛測試的應用場景主要為大宗商品運輸。
按照國家標準《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GB/T 40429-2021)的規定,汽車駕駛自動化功能從L0至L5共六個等級,L0為完全人工駕駛,L1至L2為輔助駕駛,L3及以上為自動駕駛,L4指絕大多數場景下車輛自動駕駛,不需要人類駕駛員干預,L5為完全自動駕駛。
小馬智行L4卡車獲批廣州上路
有分析指出,編隊形式考驗車輛間通信能力,也對車輛的一致性提出較高的要求,一般煤炭、泥沙等大宗商品的運輸多為編隊運輸的場景。
小馬智行官方表示,“這種‘1+N’的編隊自動駕駛形式,極大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輸效率。此外,通過消除前后車輛制動差異時間,縮短跟車距離,前車可以為后車破風,有效降低空氣阻力,從而降低碳排放,實現綠色出行,同時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緩解道路擁堵情況,減少交通事故。”
事實上,小馬智行已經在國內多地獲得了自動駕駛卡車的干線物流和專線物流貨運示范運營資格。2020年12月,小馬智行獲得廣東省首張自動駕駛卡車測試牌照;2022年6月,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獲廣州市混行示范運營車型目錄認定并取得示范運營資格;2023年9月,獲得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智能網聯重型卡車示范應用通知書。
截至目前,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卡車測試里程已經超過300萬公里,商業運營里程超過61萬公里,貨運總重近4萬噸。
作為風口前端的產業,2022年我國智能駕駛產業市場規模已達2894億元。中國信通院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接近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廣州正錨定萬億級智車之城的目標,加速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的布局,全力推動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網絡化和綠色化的方向躍升發展,尤其是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廣州一直走在前列。
廣州智能網聯汽車的道路測試按照分級管理的思路,包含一二三級一般道路、一二三級城市高快速路等不同場景開展截至目前,共有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百度阿波羅、沃芽科技、廣汽研究院、小鵬智行、如祺出行、安途智行等14家主體單位、348臺智能網聯汽車在廣州市參與道路測試;廣州市累計開放測試道路505條,單向里程957公里,累計測試總里程達1349萬公里。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我們將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全力打造萬億引領、千億支撐,未來接續的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推動汽車之城加速向智車之城的蝶變。”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馬曙此前表示。
高階自動駕駛商業化時代來臨?
一直以來,業內的普遍觀點是,相比乘用車,商用車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需求更為迫切,也被視為高階自動駕駛落地的最佳路徑,商業化前景也比乘用車更加明朗。
一方面,從細分市場來看,商用車可以拆分出萬億級Robotruck,千億級Robobus、無人礦卡、末端配送,以及百億級無人港口物流、無人機場物流、無人環衛等多個不同規模的場景。
中金公司預計,中國高速城際物流潛在市場規模達3.3萬億元,礦區無人駕駛市場近6700億元,無人末端配送市場達1700億元。
另一方面,從技術角度來看,重卡、港區物流車等工作場景相對更加封閉,技術落地難度更低,市場對于自動駕駛商用車也有著更強的需求。
此外,從成本方面來看,基于運營時間加長、司機成本降低以及燃油的經濟性,中金公司測算,自動駕駛卡車可最終讓整體成本下降45%。
面對巨大的市場前景,目前已有包括小馬智行、嬴徹科技、宏景智駕、智加科技、毫末智行、滴滴等多家公司布局商用車自動駕駛業務并拓寬應用場景以及推動商業化的落地。
然而,經過多年發展和技術演進,卡車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依然局限于港口、礦區、短途接駁等特定或封閉式場景,末端配送等業務也僅限于部分區域的測試路段。
“從推廣的瓶頸上來看,商用車最核心的就是成本。”有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無人駕駛的作用無非是提高駕駛安全性和效率,因此降本和安全排在第一位。但商用車生產資料的屬性太強,卡車是用戶營生的工具,所以對成本異常關注。”
在前述人士看來認為,與乘用車領域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同,商用車上智能駕駛落地的關鍵在于誰買單,沒有人買單的主要原因就是行業對成本的敏感性太強。而商用車無人駕駛商業化的關鍵是通過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創造增量價值、通過轉移定價創造增量價值。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從小范圍測試驗證轉入技術快速發展、生態加速構建的新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管理處處長吳鋒指出,但當前仍存在政策法規需加快完善、技術發展路徑和商業化模式尚需探索、產業管理協同有待進一步加強等課題,需要各方共同研究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層面的政策明確釋放出大力發展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信號。
日前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四部委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遴選具備量產條件的搭載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開展準入試點,將在限定區域內上路通行,并明確了自動駕駛中的事故責任歸屬。
同時,通知明確試點通知中智能網聯汽車搭載的自動駕駛功能為國家標準《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中3級駕駛自動化(有條件自動駕駛)和4級駕駛自動化(高度自動駕駛)功能,即俗稱的“L3”和“L4”自動駕駛系統。這也意味著國內高級別自動駕駛上路運行有了產品準入標準和規范指引。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有利于推動高階自動駕駛新能源車的量產化加速落地,推動汽車消費動力進一步增強,實現汽車工業更快的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