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規模最新“競速表”出爐,這幾家逆勢起規模,備受贊嘆
4月22日訊(記者 沈述紅)隨著公募基金一季報披露完畢,基金公司最新的規模排名數據也已塵埃落定。
據Wind數據,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管理總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規模合計達到11.87萬億元,占比全市場總規模的37.78%。
非貨管理規模(剔除ETF聯接基金和持有內部基金重復部分)方面,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華泰柏瑞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位列行業前十。
這之中,僅富國基金和匯添富基金非貨管理規模較去年底分別增長了218.68億元、73.37億元,其余8家公司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均下降逾百億元。
中歐基金無疑是過去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增長最多的基金公司,其單季度非貨管理規模增長了380.29億元,其中債券基金規模增長了253.73億元。
同樣以主動權益業務見長的景順長城基金,增長也是可圈可點。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增長超過了100億元,增量為107.67億元,其中ETF業務規模增長59.13億元,占一季度規模增量的一半以上。另外,該公司債券基金規模一季度也增長近40億元。
和去年底相比,施羅德基金、蘇新基金、安聯基金、易米基金的非貨管理規模排名均向前進了逾10個名次,財通基金、貝萊德基金、國海證券、華潤元大基金則向后退了逾10個名次。
一季度規模下降超300億元的有4家公司,包括財通基金、博時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
具體到主動權益類產品單季度規模變動上,一季度共有永贏基金、富國基金、鵬華基金、大成基金、中歐基金和景順長城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增長超50億元。其中永贏基金增長最顯著,增量達162.53億元。
洗牌進行時
2025年一季度,國內宏觀經濟延續了去年以來的溫和復蘇,盡管企穩復蘇的態勢仍然并不穩固,但令人興奮的是,以科技和新消費為代表的結構性亮點不斷涌現,帶來了一輪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重估。
受此影響,以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帶動的科技成長方向的公募基金表現較為活躍,而經濟順周期和地產產業鏈的產品相對偏弱。同時,費率更低的指數基金繼續快速發展,固收類產品規模則出現了一定比例的贖回。
愈發復雜多變的市場格局下,基金公司的“戰力”也在因各自產品和業務策略、管理和激勵機制、人才效能等多方面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那些牢牢抓住了每一個市場給予的機會的公司規模和排名雙雙“飛升”,未能跟上腳步的基金公司則暫時在新一輪行業洗牌中落后。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場公募基金合計管理總規模為31.41萬億元(部分產品數據尚未完全更新,最終數據略有變動)。
管理規模超萬億的基金公司有4家,包括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它們的管理規模分別為1.95萬億元、1.82萬億元、1.38萬億元、1.06萬億元,合計為6.21萬億元。
總體看,管理總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規模合計達到11.87萬億元,占比全市場總規模的37.78%,頭部效應仍舊顯著。
從基金公司2025年一季度末非貨管理規模看,各家基金公司規模排名也處于新一輪洗牌的過程中。其中,易方達依舊為全市場領頭羊,其非貨管理規模雖然較前一個季度下降了219.75億元,但仍有1.31萬億元,超出第二名1856.03億元。
排在第二、三、四、五位的,依次是華夏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和嘉實基金,今年一季度末非貨管理規模分別為1.13萬億元、7810.96億元、6798.71億元、6672.05億元。這四家基金公司中,僅有富國基金的非貨管理規模在今年一季度出現增長,增量為218.68億元。該公司非貨管理規模名次也因此由去年底的第五名升至第四名。
同期,華夏基金、廣發基金、嘉實基金非貨管理規模較去年底分別下降346.38億元、120.24億元、357.73億元。
今年一季度末非貨管理規模位列第五到第十位的基金公司依次為:南方基金、博時基金、華泰柏瑞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他們的規模分別達6326.66億元、5969億元、5522.63億元、5510.69億元、4956.55億元。
整體而言,目前非貨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僅嘉實基金和富國基金互換了座次,其余公司排名均未發生變化。
誰在逆勢增長?
如果從非貨管理規模增量維度看,中歐基金無疑是一季度規模增長最多的基金公司,單季度增量高達380.29億元,其中債券基金規模增長了253.73億元。
作為一家以主動權益基金業務見長的基金公司,中歐基金過去幾年間在該類業務增長乏力的重壓之下,主動出擊,調整產品策略,引進了一批優秀的固收基金經理,相關業務規模也順勢起飛。
除了固收業務迅猛發展外,中歐基金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規模亦增長逾70億元,QDII、FOF、指數業務均在同步發展。
富國基金一季度非貨規模也增長了218.68億元。和中歐基金不同的是,該公司一季度規模增長主要倚賴于ETF業務的增長。和去年底相比,該公司ETF規模增長了263.43億元,達到1567.68億元,是所有基金公司中ETF規模增長最多的基金公司。
ETF規模在一季度同樣得到顯著增長的,還有鵬揚基金、國泰基金、博時基金,他們的增量分別為113.47億元、99.39億元、91.49億元。
整體看,一季度末ETF規模超千億元的基金公司共計12家。
其中,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規模遙遙領先,分別為6458.09億元、6029.73億元,二者差距僅剩400余億元。華泰柏瑞基金ETF規模為4531.90億元,是唯一一家ETF規模在4000億元級別的公司。
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ETF規模分別為2390.37億元、2345.36億元,二者差距也非常小。此外,廣發基金、國泰基金、富國基金、華寶基金、博時基金、華安基金、銀華基金一季度末ETF規模均在1000億元以上。
同樣以主動權益業務見長的景順長城基金,也在努力實現“多條腿走路”。一季度,該公司非貨管理規模增長超過了100億元,增量為107.67億元,其中ETF業務規模增長59.13億元,占一季度規模增量的一半以上。另外,該公司債券基金規模一季度也增長近40億元。
同期,宏利基金、蘇新基金、華泰保興基金、匯添富基金、興業基金、民生加銀基金、大成基金、西藏東財基金、金鷹基金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增量都在50億元以上。
其中,宏利基金一季度規模增長了91.06億元。據記者了解,這一增量這主要源于該公司一季度成立了兩只規模較大的債券基金——宏利悅利利率債和宏利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它們的成立規模分別59.66億元、50.00億元,合計達109.66億元。
從名次上看,非貨管理規模相對較小的基金公司,在某一類業務放量后,更容易體現在最終規模排名的變化上。如施羅德基金、蘇新基金和安聯基金,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分別僅增長48.39億元、86.51億元、5.96億元,其名次便分別前進了24名、24名、18名。
誰在縮水?
一季度的公募行業,有人歡喜,也有人憂愁。
截至3月底,共有33家基金公司非貨管理規模下降超過50億元,19家非貨管理規模縮減逾百億元。
非貨管理規模下降在300億元級別的,有4家基金公司,包括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博時基金、財通基金,分別下滑357.73億元、346.38億元、338.80億元、315.56億元。這之中,嘉實基金、博時基金和財通基金規模減少主要體現在債基層面。
以中小規模的財通基金為例,該公司一季度債券基金規模下滑了301.04億元,導致非貨管理規模僅剩536.43億元;在頭部公募中,博時基金和嘉實基金相關業務規模分別下滑392.98億元、295.30億元。華夏基金除了債券基金規模下滑172.44億元外,ETF規模也縮水近120億元。
一季度,易方達基金非貨管理規模下滑219.75億元,交銀施羅德基金、財通證券資管、南方基金、國聯基金非貨管理規模均下滑超150億元。
這之中,財通資管和國聯基金的債基規模分別下滑了172.19、145.27億元,為規模下降的“元兇”;交銀施羅德基金債基業務和權益類基金業務均有所回落,其債基規模下降73.99億元,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規模下滑86.55億元。
從排名看,非貨管理規模驟然下降的財通基金,以及體量原本不大的貝萊德基金一季度排名均下降15名,最終排名分別為68名、136名;華潤元大基金在規模下降61.30億元后,名次也下降了11名。
在外商獨資公募中,富達基金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下降15.18億元,名次下降7名;路博邁基金一季度非貨管理規模下降43.51億元,名次下降6名。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