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天工”奪冠!人形機器人半馬結束了,產業的“馬拉松”剛剛開始

“天工”奪冠!人形機器人半馬結束了,產業的“馬拉松”剛剛開始

紅星資本局    2025-04-21

  4月19日7點30分,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與人類跑者共同站在北京亦莊全程21.0975公里的賽道上。隨著一聲槍響,全球首場“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賽事正式開跑。

  最終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以2時40分42秒的成績沖線,身高1.2米的松延動力N2小頑童隊獲得亞軍,行者二號機器人賽隊獲得季軍。

  紅星資本局在現場采訪了解到,參賽隊伍形成的一個共識是,測試機器人的極限能力非常重要。多家參賽隊伍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跑完比賽”,更多是想通過這次長跑驗證關鍵技術,為后期走向產業化和場景落地做準備。

天工機器人奪冠

  今日,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鳴槍開跑,這也是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參與的半程馬拉松賽事。

  此次參賽的人形機器人隊伍共21支,宇樹科技、優必選科技、樂聚機器人、松延動力、靈寶、眾擎、青心意創等皆在參賽隊列。

  紅星資本局在比賽現場看到,來自北京亦莊的“天工Ultra”在一片驚嘆聲中以2時40分42秒的成績沖線,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冠軍。

  此次奪冠的“天工Ultra”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今年不僅將時速從6千米/時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時,還通過搭載“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變得更聰明。天工隊發言人魏嘉星說:“為在此次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我們攻克了本體的穩定性、輕量化設計、關節長時間運動易發熱等硬件難題,還通過優化運動控制算法進一步增強了關節協調運動能力、步態協調能力和復雜地形通過能力等。參賽過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為7-8千米/時。”

  天工團隊負責人、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EO熊友軍在賽后接受采訪表示,他認為這次比賽非常有意義,檢驗了機器人的算法,形成了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既能適應各種沙地,也能適應城市道路比如有減速帶,坑洼、斜坡路面等。也體現了很好的穩定性,為機器人下一步走進工廠和生活服務場景,進行了非常好的檢驗和準備。

  “下一步會持續迭代運動控制能力,進一步迭代上半身操作能力,讓機器人能夠真正走入生活。”熊友軍說,未來社會是“人機共贏”的,機器人將會走進千家萬戶。“所有參賽隊伍能夠站在這個賽場就是勝利,跑完全程就是機器人走入生活的第一步,對整個全球來說也是歷史性的一刻。”

  “在這場全球首創的賽事中,人形機器人與人同場競技,不僅能借助極限場景倒逼技術突破、展現標桿性應用成果,還能激發社會對‘人機共生’的深度探討,進而提升公眾認知,促進機器人產業加速落地。”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示。

  據了解,北京亦莊近期發布的萬臺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釋放出明確信號:在九大標桿場景提供超萬個應用機會,其中近千臺為人形機器人需求。

雙足機器人的21公里

需完成約25萬次關節運動的極限測試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本次比賽采用人機共跑賽道的模式,人類選手賽道與機器人賽道共用,但分屬不同賽區,這種模式對機器人而言,在環境適應、地面應對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首次。同時,這也是人形機器人首次在開放環境下的長距離耐力測試。

  21公里的路程中,雙足機器人需完成約25萬次關節運動的極限測試,這涉及動態平衡、關節散熱、能源續航等關鍵技術。

  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示,“本次大賽秉持‘參賽即勝利,完賽即英雄’的理念,畢竟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個測試驗證平臺。21公里的長距離測試以及不間斷奔跑,對機器人的多項技術都是巨大挑戰。”

  盡管如此,還是有眾多機器人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機構報名參賽。

  “本次參賽主要是能更好的去驗證人形機器人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并在過程中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本體和一體化關節的穩定性和耐熱性,運動控制算法的泛化性,能耗系統的高效率等等。”天工機器人團隊接受采訪時談到,這次比賽既是對技術的摸底,也是對于產業化規模應用標準的探索。

  “天工”機器人來自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又稱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這也是國內首家聚焦于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技術、產品研發、應用生態建設的創新中心。

  “真實路況和實驗場景有很大差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CEO熊友軍解釋了在長達21公里的賽跑中對機器人的“挑戰”。

  他提到,為了完賽,機器人首先要有適應長距離奔跑、散熱技術過硬的高密度一體化關節和機器本體;其次,機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關節協調運動,實現奔跑、定位、動態避障等功能,考驗其核心算法開發與適配能力;另外,“跑馬”充分考驗機器人穩定性、可靠性和續航能力,轉彎、上坡、下坡等復雜路況,都對機器性能提出較高要求。

100天就會有更快的迭代技術

人形機器人需更多實際場景去實驗和迭代

  獲得季軍的則是行者二號機器人賽隊。其官方介紹中顯示,這是歷史上首個行走距離突破百公里的足式機器人,續航6小時以上,同時采用高強度、輕量化的復合材料,使得機器人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同時極大降低重量。

  據其賽隊負責人透露,行者二號的技術亮點在于其使用了肌腱仿生驅動技術。“肌腱仿生驅動控制的精度一直是機器人研發的難點所在,我們團隊基于多年的運動步態算法經驗,縮小了肌腱驅動在實際應用和模擬環境之間的差距,從而成為首個基于肌腱驅動實現強化學習和模仿學習的機器人。”

  “我們更希望展示仿生驅動的優勢,特別是肌腱-繩驅動在機器人馬拉松中的穩定性、輕盈的步態和高效的能耗管理。”上述負責人表示,參賽是為了證明這一技術在長時間、長距離運行中的可行性,并推動更高效、更自然的人形機器人發展。

  他們也表示,未來希望在動態環境適應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上做進一步提升,探索如何讓機器人更高效地調整步態,適應不同的地形、坡度甚至氣候條件。最終推動仿生機器人產業化。“實驗室中的技術突破需要產業化落地,才能真正改變現實生活。通過和產業界的合作,可以加速技術轉化,讓仿生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松延動力算法副總裁崔文昊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過類似觀點,參加此次的馬拉松比賽,能使全身運動控制的算法極限性,機器人本體的穩定性,電機全功率運行情況等,都在馬拉松的強度下得到了測試。

  “以后不管是哪個方向的任務,它都需要用到電機,都需要用到機器人本體,對這些都是一個很好的測試,確實能推動機器人產品化的發展。”

  21公里對于今天的參賽隊伍而言可能只是場景中實驗的一小步,但對整個產業而言卻是快速發展的一大步。

  正如梁靚在采訪中提到的,人類挑戰馬拉松是挑戰身體極限,而機器人跑馬拉松則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起點。這次比賽是對人形機器人行走、奔跑、全身協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檢驗場景之一。能有力加速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撬動人形機器人藍海市場。

  熊友軍認為,人形機器人確實需要更多實際的場景去實驗和迭代。“現在技術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在PC時代,技術發展差不多是18個月性能提升一倍同時價格降低一半。但在具身智能時代,100天左右就會有更快的迭代技術,創新中心接下來很快會有新的版本以及新技術發布。這是比過往速度都快很多的。”

(文章來源:紅星資本局)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