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凱李學堯|如何強化法學教育的實踐導向
“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人才培養機制”,上海法學教育需要緊扣“五個中心”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調整學科結構布局以更好地對接法治建設的需求,改變現有的學術評價標準以激勵更多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學術成果。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理念、制度、機制等多種要素的系統集成和協同推進。
法學教育是國家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和重要基石?!吨泄采虾J形P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人才培養機制”,為深化上海法學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法學學科促進國家和地方發展的經驗比較
在近現代史上,縱觀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崛起之前無一例外都有本國法學教育和研究范式變革的全面加持;威尼斯、海牙、巴黎、倫敦、紐約、新加坡、香港、硅谷等城市與地區的特色化發展過程中,法學學科先行的引導和助力也都頗為重要。以硅谷崛起為例,一般認為硅谷之成就與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加州高校的法學院重視法律與科技創新的交叉研究和人才培養密不可分;相比之下,波士頓盡管是二戰后科技創新的主要理論策源地,擁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但由于哈佛大學法學院以及新英格蘭地區法學院的人文主義研究傳統,使得波士頓地區乃至整個美國東部的相關產學研轉化的科技法支撐能力遠遠不如加州地區。
在上海的城市發展進程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和上海海事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國際法治人才,為上海法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人才支撐。最近二十多年,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同濟大學法學院在數字法、知識產權法、國際法等專業方面的人才培養,也大大助力了上海在國際科創中心、國際金融中心等城市新定位中的發展。
提升上海法學教育質量的四個路徑
上海法學教育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推進法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斷取得新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改善:一是人才供需結構需要優化,人才培養方向與國家戰略目標、區域治理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二是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現有的專業劃分和科研模式造成交叉學科研究難以真正有效開展起來,“法學+”的創新動力與活力受到限制,難以回應數字法治需求。三是對國家法治話語和“五個中心”建設的支撐度、貢獻度有待提升。
上海承擔著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使命,需要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在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方面有著更加迫切的需求,法學教育需要具有更強的國際視野和實踐導向。因此,如何調整學科結構布局以更好地對接上海法治建設的需求,如何改變現有的學術評價標準以激勵更多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學術成果,是提升上海法學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理念、制度、機制等多種要素的系統集成和協同推進。
第一,充分把握國家和地區重大戰略需要。從國家和區域戰略角度去謀劃,面向“十五五”規劃研究,聚焦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打通專業壁壘和學科邊界,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升法學學科內涵,完善法學學科結構。強化需求牽引下的法學學科建設,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制,設立數字法學、科技法學等領域的學科專業,支撐區域經濟和科技創新。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差異化布局學科專業,破除同質化競爭,突出特色優勢,增強法學學科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
第二,持續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法學人才的培養數量龐大,但能夠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卻相對稀缺。這種結構性矛盾在上海的法學教育中表現尤為明顯。一方面,上海的法學院校培養了大量法學畢業生,每年進入法律職業市場的畢業生數量居全國前列;另一方面,法律行業中的部分領域特別是高級法律服務、涉外法治等領域卻面臨人才短缺的窘境,能夠直接勝任這些新興領域的法律人才比較匱乏。因此,需要進一步細化課程體系,增加在國際法、金融法、知識產權法、數據保護法等領域的專門教育,以滿足市場對于高端法律服務人才的需求。
第三,以實踐為導向推進法學教育數字化。主動適應轉型期范式轉變和數字時代新圖景,以實踐為動力強化對人工智能法學、數據法學、網絡法學等新興法學領域的教育和研究,開展建制化、體系化的跨學科人才培養以及“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注重提升學生數字素養和技能,將數字化理念滲透到法學教育的各個環節,塑造法學教育新形態。借鑒美國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法學院的成功經驗,將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等技術融入法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在技術與法律交匯領域的創新能力。引導和助推政法類高校與尚未設置法學學科的上??萍即髮W、上海紐約大學等高校深化協同合作,或者與中科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這些已在上海開辦研究院或分支機構的科研院校開展深度合作,共建交叉學科、開展交叉人才培養。鼓勵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法學院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合作資源,大力開拓國際數字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
第四,加快構建上海特色的法學教育質量評估標準體系。綜合考量國家與地方戰略需求、全球化與中美博弈、數字科技挑戰、上海的區位優勢等多重因素,形成多維度、系統性的評估標準體系。加強對實踐導向、數字素養培養、成果轉化等維度的評估,促進法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精準對接,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設置交叉學科評估指標,體現對學科交叉融合和團隊建設的重視與倡導。突出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指標,引導法科院校培養能夠熟練掌握國際法律規則,能夠在國際仲裁、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貿易爭端等領域捍衛國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緊密結合上海的區位特征,評估高校在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法律需求、推動地方立法和法治實踐方面的表現,確保法學教育能夠有效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法律服務的需求。
(作者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長聘教授)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