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執掌太平科技?兩名傳聞人選雙雙否認,“七連虧”之下高層持續動蕩
3月4日訊(記者 夏淑媛) 3月4日,記者注意到,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科技”)近日公告,因工作需要,顧驍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截至記者發稿,太平科技尚未公告公司臨時負責人的具體人選。
有市場消息傳該公司新一任總經理,將從現任的兩位副總中提拔接任。記者就此向太平科技副總經理、合規負責人、首席風險官裴峰,以及該公司副總經理夏愛明女士求證,二人均表示相關信息不實。
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太平科技自成立以來高管變動頗為頻繁,其間已更替了4任董事長、3任總經理。盡管在科技保險領域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該公司在過去的7個完整財年始終處于虧損狀態。
太平科技相關人士表示,由于公司成立時間尚短,經營科技保險的經驗仍在積累中,業務力量需進一步加強充實。同時,科技風險中涌現出眾多新型風險,行業缺乏足夠的風險數據和業務數據積累,為保險產品定價帶來難題。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蓬勃發展的當下,未來誰能帶領太平科技在科技保險的“試驗田”里打破僵局、大展拳腳,備受業內關注。
顧驍勇不再擔任太平科技總經理
任職不足3年,顧驍勇告別國內首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總經理之位。
太平科技最新公告顯示:“因工作需要,經2025年2月28日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屆董事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顧驍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
公開資料顯示,顧驍勇生于1973年,曾任太平人壽審計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太平金融稽核服務(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太平財險副總經理、合規負責人、首席風險官、審計責任人等職。
據太平科技官網顯示,顧驍勇目前仍擔任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在公告顧驍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后,太平科技至今尚未公開臨時負責人的具體人選。
按照慣例,太平科技的董事長多由股東方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金控”)委派,總經理則從中國太平體系內部產生。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7年多,太平科技高管任期較短,變動頗為頻繁,其間已更替4任董事長、3任總經理。
據公司披露的首份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太平科技保險首任董事長、總經理較籌建之初均有所調整。根據籌建公告,公司擬任董事長為李勁夫,擬任總經理為李波。但實際開業后,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的人選分別為于澤和林喆。
據悉,林喆在2018年7月獲批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其在任僅一年時間,該職務就發生更替。2019年12月,太平科技迎來第二人總經理鄧文。
緊接著2022年7月,太平科技保險再次發布公告表示,鄧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指定顧驍勇擔任公司臨時負責人。
總經理頻繁變更的同時,太平科技保險董事長職位也并不穩定。
2020年9月,李可東獲準擔任太平科技董事長,并于2021年7月辭任。3個月后,洪波董事長任職資格獲得原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核準。2022年11月,洪波遞交辭呈。在一把手空缺1年后,陳瑜董事長任職資格在2023年11月獲批。
據悉,目前太平科技保險班子成員包括董事長、非執行董事陳瑜,以及副總經理、合規負責人、首席風險官裴峰;副總經理夏愛明;董事會秘書、財務負責人、總精算師曹立和審計責任人裴雙根。
業內人士表示,太平科技歷任高管多數擁有豐富的保險從業經驗,但頻繁的高管變動可能會影響公司內部的穩定性、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以及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太平科技成立以來七連虧
太平科技保險成立于2018年1月,由太平財險、浙江省金融控股、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等9家原始股東共同出資。目前,太平財險和浙江金控分別持股33.33%,并列第一大股東之位。
盡管較早涉足專業科技保險領域,但太平科技并未占得先機。2022-2024年,太平科技業務增長呈現低位波動增長態勢。
2022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為0.7億元,經歷了2021-2022年連續兩年的下滑后,2023年迎來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比增長80%,達到1.26億元。然而,增長勢頭在2024年有所放緩,增速大幅下降至11.1%,保險業務收入為1.4億元。
凈利潤表現來看,太平科技自2018年成立以來始終處于虧損狀態。
財報數據顯示,太平科技成立首年虧損即達7796.33萬元,隨后2019-2023年,年度虧損額分別為5291.41萬元、6339萬元、12743.67萬元、4694.95萬元和3556.14萬元。2024年,該公司虧損態勢持續,凈利潤為-2719.8萬元。
對于公司持續發展的困境,太平科技表示,主要歸因于公司業務規模較小無法攤薄固定成本,以及科技保險市場發展不成熟。
一是公司業務規模小,太平科技在核心系統、服務系統、運營系統、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固定成本支出偏剛性,管理運營成本偏高,保費規模無法攤薄固定成本支出。
二是科技保險市場發展不充分、機制不健全。當前科技保險市場在國內外均無成熟的發展經驗,科技類企業本身資金緊缺,投保意愿不強。
三是科技特色模式初有成效,公司已與高能級科創平臺和渠道建立合作,但受科技企業投保意愿不強、資金限制及科技行業風險高等因素影響,現階段產出有限,科技保費產品及規模還有待提升。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