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天津師范大學:給濕地裝上“數字神經”

天津師范大學:給濕地裝上“數字神經”

光明日報    2025-02-20
原標題:天津師范大學:給濕地裝上“數字神經”

2月15日清晨,在天津濱海新區,天津師范大學京津冀生態文明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凡俊帶著團隊跋涉在灘涂上。

“這是互花米草,是天津濕地生態系統的‘隱形殺手’。這種外來植物的過度生長破壞了本地生態平衡,影響了原生植被和濕地鳥類的棲息環境。”王凡俊指著手心里的植物向記者介紹。

天津濕地包括沿海灘涂、內陸灘涂、沼澤地、河流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溝渠和淺海水域等多種類型,是維護渤海流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歷史原因,養殖池塘圍堰、外來物種入侵等對濱海濕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區域面臨岸線硬化、濕地格局破碎化、濕地形態人工化、濕地生態功能受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威脅。

為此,天津師范大學與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組成聯合團隊,運用多種科技賦能海洋生態修復,在致力于恢復天津濱海新區生態平衡的同時,將科學監測與管理創新結合,用科技創新促進生態保護。

通過一系列創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項目團隊可實時監測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生長情況,從而制定精確的清除方案。“這就像給濕地裝上了‘數字神經’一樣。”王凡俊說道。

此外,項目團隊還通過引入先進的生態信息化監測技術,構建了智能化海洋生態保護監測系統,通過安裝熱成像雙光譜攝像機、建設生態監測浮標等手段,結合遙感衛星數據、無人機航拍技術,實現生態區域24小時動態監控,確保修復過程科學透明。

近年來,天津師范大學主動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產學研合作,在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管理、平臺建設、教師創新創業等方面不斷出新招、見實效。

(記者 劉茜 董山峰 王藝釗)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