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科普法亮點:鼓勵興辦科普企業,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仍存在供給不足等問題。1月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科學技術普及法集體采訪活動。
澎湃新聞注意到,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新增“科普活動”“科普人員”等章節,明確規定國家發展科普產業,鼓勵興辦科普企業。
2024年12月25日,頒布22年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訂并公布施行。這一新法從原法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將每年9月確立為全國科普月。
澎湃新聞注意到,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規定支持科普產品和服務研究開發,推動科普產業發展,規定推進科普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
“科普活動是科普的最重要實現方式,近年來,我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但仍存在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石宏介紹,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新增“科普活動”一章,明確規定國家發展科普產業,鼓勵興辦科普企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體育、衛生健康、農業、生態環保等產業融合發展。
科普產業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大科普格局的重要支撐。科技部有關司局負責人李昕表示,科普產業與新聞出版、旅游、影視、展覽等行業密切相關,“科普+”賦能了相關行業,并為其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動力。
為此,新科普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國家發展科普產業,鼓勵興辦科普企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體育、衛生健康、農業、生態環保等產業融合發展”。
李昕認為,一方面要把科普的資源和要素充分融入到這些產業發展之中,形成一些新業態,保持和擴大科普文創、研學等方面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科普自身也要打造創作、研發、設計、制造、展陳等全鏈條的產業體系,做大做強科普企業,推動科普產業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社會公眾期盼。同時,特別是科技企業,其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也需要通過科普的方式向社會展示其新技術和新產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讓社會公眾理解和接受企業的科技成果。
為此,新科普法第二十三條規定:“鼓勵企業將自身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資源,向公眾開放實驗室、生產線等科研、生產設施,有條件的可以設立向公眾開放的科普場館和設施”。
同時,為更好地支持企業開展科普活動,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國家支持科普產品和服務研究開發,鼓勵新穎、獨創、科學性強的高質量科普作品創作,提升科普原創能力,依法保護科普成果知識產權”。第五十條規定“國家依法對科普事業實行稅收優惠”。
李昕表示,科技部將研究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斷壯大科普產業規模,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普企業,進一步提升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加強科普展覽、影視、書刊、游戲產品及科普文旅、科普新媒體的開發、應用與推廣,有效服務于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品質化、個性化科普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新科普法還增加了“科普人員”一章。“科普人員是科普的實施主體,科普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科普的質量和效果。”石宏介紹,近年來,我國科普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根據2023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共計215.63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僅為29.32萬人。
“總體而言,科普人員總體數量仍然較少,這成為制約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石宏表示,新法增加“科普人員”一章,是為了進一步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大家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比如,推進科普人才專業化,明確規定國家加強科普工作人員培訓和交流,提升科普工作人員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
新法還同時明確,國家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介紹,中國科協從2023年開始,面向中央單位試點開展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兩年來,中央部委、部委所屬單位和在京央企所屬單位等200余家在京中央單位共435人申報,145人通過評審取得科普職稱,其中高級職稱92人,涌現出各行各業、各有特色、有能力、有影響力的科普工作者。
“科普職稱為科普人員暢通了職業發展通道,有力提升科普人才職業歸屬感和榮譽感。”顧雁峰表示,中國科協將進一步完善科普職稱評審標準,制定科普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實施方案等,健全完善科普職稱評審機制。同時,加強政策解讀和宣傳,展現科普人才突出成績,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帶動更多省市開展科普職稱評審工作,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科普人員創新創造活力。此外,還將通過開展針對性培訓、專業水平認證、典型選樹、表彰等方式,進一步健全科普激勵機制,調動科技工作者做科普的積極性,培養科普人才。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