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普法:強化針對農村邊遠等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科普
新科普法要求強化面向特殊區域和群體的科普。1月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科學技術普及法集體采訪活動。其中,有關特殊區域和群體的科普議題備受關注。
澎湃新聞注意到,修訂后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從原法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強調促進科普均衡發展,強化面向特殊區域和群體的科普。比如,新法規定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科普工作,圍繞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開展科普服務。
實踐中,如何做好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科普?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石宏表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在衛生健康、網絡通信、智能技術、安全應急等方面知識的需求比較突出,但他們獲取、識別和利用這些知識存在困難。一是,面臨“數字鴻溝”。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應用和智能設備的發展和普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學習、交流、出行、就醫等各方面,都不斷數字化、智能化。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由于身體不便、不了解相關知識等原因,不會用、不能用、不敢用智能手機等設備,日常生活中面臨一些不便和困難。二是,面臨“信息陷阱”。日常生活中,衛生健康等領域虛假錯誤信息問題比較突出,可能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威脅。少數組織和個人甚至專門以老年人為目標,迎合老年人關心身體健康等心理需求、瞄準老年人的知識弱點和盲點,以開展科普的名義,通過辦講座等方式傳播虛假錯誤信息,誘導甚至欺騙老年人購買相關產品、服務或者進行投資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
石宏表示,新法特別強調,科普產品和服務、科普信息應當具有合法性、科學性,并規定了有關部門和單位處置虛假錯誤信息的責任。同時,還專門就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科普作了規定,要求開放大學、老年大學、老年科技大學、社區學院等應當普及衛生健康、網絡通信、智能技術、應急安全等知識技能,提升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信息獲取、識別和應用等能力。有關單位應當根據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及時更新、調整課程設置等內容,面向老年人、殘疾人普及相關知識技能。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表示,中國科協將繼續推進“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提升金融信息素養開展專項培訓。進一步豐富適老科普資源,針對疾病預防、飲食健康等老年人高頻科普需求,繼續開發和共享“科普中國”平臺資源,加強高質量科普資源供給。
值得關注的是,新法還強調了農村和邊遠地區科普工作的重要性。顧雁峰直言,由于歷史、文化、地理、交通等原因,農村、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2012年11月底,針對我國科技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中國科協研究提出建設現代科技館體系,“現代科技館體系以實體科技館為依托,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等協同發展”。
他介紹,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為主的流動科普設施面向偏遠地區、邊疆地區、經濟落后地區傾斜,在緩解基層科普設施存在短缺及分布不平衡、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截至目前,共面向全國配發展覽資源763套,巡展7008站,為全國近2000個縣的2.18億公眾提供了科學教育服務,其中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中覆蓋率達66%,西部12個少數民族聚居大省全覆蓋,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覆蓋。
顧雁峰表示,中國科協將進一步積極推動流動科普設施轉型升級,探索流動科普服務新模式,進一步推進基層科普服務均等化。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