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醫院、醫生、患者,AI如何變革醫療服務模式?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100年前的那場工業革命,取代手工織布者的絕對不是機器,而是學會使用織布機的人。醫學在進步,AI也不完美,但是將來的優秀醫生,一定是熟練掌握最新技術手段,能夠騎著AI這匹快馬縱橫馳騁的佼佼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100年前的那場工業革命,取代手工織布者的絕對不是機器,而是學會使用織布機的人。醫學在進步,AI也不完美,但是將來的優秀醫生,一定是熟練掌握最新技術手段,能夠騎著AI這匹快馬縱橫馳騁的佼佼者。”
腦深部電刺激儀示意圖。 本文圖均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供圖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在癲癇領域的擁有腦感知技術、可程控的腦深部電刺激儀(俗稱“腦起搏器”)植入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9月1日,患者李先生康復出院。9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
11月26日消息,據新華社權威報道,日前,法國外科醫生尤尼斯·阿哈拉爾博士使用上海企業研制的圖邁機器人,為遠在12000公里外的摩洛哥卡薩布蘭卡一名患者成功實施了機器人遠程前列腺癌根治手術。
Insilico 的 AI 發現和 AI 生成藥物 INS018_055 在完成了 0 期和 I 期人體安全性研究后,已進入美國和中國等多地區 II 期臨床試驗。第一批人類患者接受了這種藥物。這是一種潛在的 first-in-class 抗纖維化候選藥物,已進入臨床二期,完全由生成式人工智能交付,
中新網北京1月21日電 (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發表一篇神經科學研究論文稱,一種手術植入的腦機接口能偵測和解碼癱瘓患者的手指動作,使患者可以玩電子游戲。
【編者按】幾個世紀以來,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家庭成員每天都坐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所愛的人記憶越來越少,直到他們曾經認識的那個人永遠地離開。1906年,德國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首次描述了這種疾病。一百年后,經過大量的科學努力,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癥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仍然影響著世界上數百萬
11月28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獲悉,當日,一場跨越成都到拉薩、直線距離2000多公里的遠程機器人手術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簡稱“華西二院”)和西藏自治區婦產兒童醫院的“聯手”下成功完成。華西二院婦產科主任鄭瑩教授遠程操控精鋒國產單臂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借助精鋒云遠程手術系統,為身
文章概要:1. 以色列加利利醫療中心的醫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成功挽救了一名50歲患者的生命。2. 該患者因頭痛多日而接受頭部CT掃描,AI輔助診斷程序提前檢測到顱內出血風險,迅速召回患者,實施緊急手術,拯救了他的生命。3. 這一AI程序名為Viz.ai,使用先進的FDA認證算法分析CT掃描等醫療影像數
東方網通訊員吳瑞蓮1月8日報道:1月8日下午,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手術室,泌尿男科學部機器人團隊正有條不紊地開展一臺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根治術。團隊在泌尿男科學部主任王忠教授帶領下,憑借精湛的醫術與豐富的經驗,精準操控著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為一位罹患前列腺癌的患者成功實施了根治性手術治療。據悉
7月5日晚,歌手李玟因抑郁癥自殺離世的消息傳來,令無數人深感震驚與痛心。其家人在微博中透露,李玟曾長時間與病魔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于7月2日在家中輕生,經3天搶救無效最終離世,年僅48歲。細數過往,歌手張國榮、詩人海子……他們都因不堪抑郁癥的折磨而選擇結束生命。而在這些公眾人物背后,還有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