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在科大訊飛舉辦
12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主辦,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發展戰略學會智庫專委會、中國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專委會承辦的“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暨第七期人工智能創新大講堂”在科大訊飛北京公司舉辦。本次年會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變革(AI for Science)”為主題,旨在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學研多方合作及技術成果孵化落地。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視頻致辭,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靜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原副院長、聯盟秘書長張鳳出席會議并發布《人工智能前沿研究與產業發展報告2024》。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曉嵐視頻發布《AI初創企業價值創造白皮書》??拼笥嶏w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胡國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海燕,中國石油集團數智研究院院長楊文軍,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代表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技術研究
潘教峰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其中最重要的驅動力量和戰略性技術,具有突出的頭雁效應。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科研的每一個環節,深刻改變著科研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深刻改變著科學認知的速度、深度、廣度和精度,更將重塑科研組織模式,帶來科研管理各環節深層次的變革。
會上,張鳳發布了《人工智能前沿研究與產業發展報告2024》,報告系統梳理了國際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熱點、世界主要國家的人工智能戰略政策動向,并基于論文和專利剖析了近兩年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發態勢與突破方向。此外,報告還系統分析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應用態勢,重點總結了人工智能在機器人、教育、醫療、創作等領域的應用實踐。
傅曉嵐視頻發布了《AI初創企業價值創造白皮書》,分析了全球AI企業的價值創造。報告顯示,全球AI初創頭部企業分布形成了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中國北京為核心的雙中心格局,行業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制造、醫療人工智能等領域,這反映了中國在AI領域的戰略重點和發展方向。此外,科大訊飛還入選了該白皮書的“中國AI企業價值創造30強榜單”。
AI for Science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加速落地
胡國平帶來《AI for Science,星火正燎原》的主旨演講,現場分享了訊飛星火大模型的最新進展。今年10月24日科大訊飛發布的訊飛星火4.0 Turbo是基于全國首個國產萬卡算力集群“飛星一號”訓練的全民開放大模型。根據真實數據背靠背的測試,訊飛星火4.0 Turbo七項核心能力在中文領域全面超過GPT-4 Turbo,更是在代碼能力和數學能力上超越GPT-4o。同時,國產超大規模智算平臺“飛星二號”也已正式啟動。基于上述自主可控的技術優勢,科大訊飛已成為多家央國企的大模型解決方案合作的重要選擇。
“人工智能持續賦能千行百業,在科研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也加速落地。”胡國平分享了科大訊飛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科研單位共同開展的AI+生物科技、AI+科學裝置的交叉科研攻關。其中包括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海燕團隊的基于條件擴散生成模型的蛋白質主鏈設計項目,聯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鑫團隊的基于GNN融合基因圖譜的單細胞基因表達項目,以及聯合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李建剛院士團隊的基于Transformer強化學習的托卡馬克等離子體控制項目。
此外,科大訊飛還聯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于2024年10月升級發布科技文獻大模型2.0,論文研讀、翻譯、潤色、知識抽取、綜述五大能力全面提升。目前,科大訊飛正聯合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聚焦化學、化工領域典型場景及下游任務,研制科學知識推演大模型,預計通過3至5年攻關,實現實驗方案設計、工藝流程生成等任務達到科學家“實際可用”門檻;并與中國科大聯合研制化學大模型,與大連化學物理所聯合研制化工大模型2.0。
“人工智能為研究復雜系統提供了新的科研范式,人工智能作為從數據到應用的橋梁,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傳統研究手段面臨的困難?!眲⒑Q喱F場做《AI for Science蛋白質結構和序列設計》主題報告。劉海燕團隊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蛋白質預測和設計問題上,已經取得了高水平成果,其與科大訊飛聯合開展的基于條件擴散生成模型的蛋白質主鏈設計工作,在大模型的助力下,將原來需要6個月的實驗提速到只需1天即可完成。目前已成功設計了48個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質。
楊文軍在《能源化工行業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與應用實踐》的主題演講中提出,產業智能化是一場長期變革,先易后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業務場景智能化、業務領域智能化、企業智能化。石油化工行業當前已有智能巡檢、設備維護需求預測、油井方案優化、市場預測等場景投入使用。他還介紹了中國石油與中國移動、華為、科大訊飛共同打造的“昆侖大模型”的建設成果,該大模型是能源化工行業首個通過國家備案的行業大模型。
趙喆在《國能集團AI4S賦能科研新范式的探索與實踐》主題報告中介紹了國家能源集團的AI戰略。目前,國能集團已經三橫、三縱、N域、一生態的AI總體框架。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已規劃并開展“科研大腦”、能源行業材料智造實驗平臺、智能分析表征譜學大模型、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場、能源市場智能預測大模型、分析表征領域技術標準制定等AI4S科研創新項目。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斌在題為《人工智能助力海洋科學研究》的演講中指出,海洋科學研究已經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在海洋環境建模、海洋現象預報預測中,人工智能已顯示出其具有突破瓶頸的潛力。同時,我國海洋人工智能技術正蓬勃發展,研發能力位居國際前列。各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了系列海洋人工智能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成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馬喜波在《AI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簡介》演講中介紹了其團隊最新研究進展:在AI理論算法研究上,聚焦多模態快速進化智能,提出了多個網絡架構;在AI系統研發上,研發了面向藥物安全評價的動物行為識別系統,已經投入試用。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上,提出的相關大模型及應用,推動了脊髓衰老驅動力的發現和人類疾病機理的揭示等。
會議當天,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江濤主持了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理事會閉門會,宣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正式成為聯盟企業單位。
近年來,聯盟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通過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了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在人工智能產學研上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未來,聯盟將進一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助力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