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AI疾病診斷總有一天會精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在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接受鳳凰網財經的獨家采訪)作者|王迪11月18日,對于目前火熱的AI疾病診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在接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在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接受鳳凰網財經的獨家采訪)作者|王迪11月18日,對于目前火熱的AI疾病診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旭在接
人工智能是把雙刃劍。技術的使用在推動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多重“安全隱憂”。9月7日,在2023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以《大模型時代的安全問題》為題,與大家共同探討大模型發展所帶來的安全問題以及應對之道。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譜系化人形機器人Q系列亮相。這項研究是該所人形機器人攻關團隊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帶領下,面向國家航天、制造產業等重大需求,
災難性遺忘是反向傳播學習算法固有的問題,是人工神經網絡(ANN)和尖峰神經網絡(SNN)研究中的一個難題。大腦利用多尺度可塑性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特定通路的全局調控下,神經調節劑被分散到目標腦區,突觸和神經元的可塑性都受到神經調節劑的局部調節。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鄧貞)12月22日,在第八屆世界浙商上海論壇暨2024上海市浙江商會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陳十一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當前熱議的新質生產力、創新、高質量發展、新型工業化和數字化,都與顛覆性技術和產業升級緊密相連。
每經在9月15日舉行的2023世界計算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2021年京都獎得主姚期智表示,人工智能已經對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
近日,特斯聯與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重慶研究院)共建的重慶市首個“邊緣智能計算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正式在重慶高新區落地。依托實驗室,雙方將圍繞邊緣智能與計算服務、“雙碳”技術攻關、物聯網城市安全治理等場景開展全方位科研合作;以特斯聯重慶AI CITY為落地實驗場景,探索大模型技術在邊緣側的落地與應用
8月2日至3日,首屆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召開,人工智能產業治理論壇作為大會的平行論壇之一備受關注。8月3日,來自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學者以及知名企業家匯聚這場盛會,圍繞主題“探索創新、共舉擔當”展開前沿對話,共同發布了首個《人工智能產業擔當宣言》。
12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主辦,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發展戰略學會智庫專委會、中國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專委會承辦的“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2024年會暨第七期人工智能創新大講堂”在科大訊飛北京公司舉辦。本次年會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變革(AI for Scien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應對大模型的安全問題,需設好“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