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2024年車市年終盤點|車企更加“不務正業”了

2024年車市年終盤點|車企更加“不務正業”了

藍鯨財經    2024-12-27

  2024年已進入倒計時。

  回顧這一年,汽車行業洗牌加速、馬太效應更為明顯,但挑戰與機遇并存。這一年里,新能源汽車繼續狂飆,從今年6月起,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連續6個月超過50%;這一年里,中國自主品牌持續向上,上月其國內零售份額高達64.1%,同比增長8.7個百分點。

  在不斷加大技術研發以保持領先優勢下,部分車企也在不斷拓展邊界,探尋更多的可能:除了地上跑的外,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等,都成為布局的熱門賽道。此前,造手機(蔚來、極星)、造衛星(吉利)等車企跨界案例,均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只造地上跑的不夠,車企要“上天”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空經濟儼然是今年的一大熱詞。在國家層面,“低空經濟”在今年全國兩會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另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動低空經濟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面對這樣一個全新的萬億元級賽道,各地、各企業等都在爭相布局,競逐低空經濟產業高地。以企業為例,除了專注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企業等外,車企也是熱門玩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廣汽、小鵬、長安、吉利、奇瑞等近10家車企,或以投資方式,或直接躬身入局,切入低空經濟賽道。僅今年最后一個月(12月),就有超三家企業有相關布局動作。

  今年12月21日,長安汽車以“新汽車,新生態”為主題,舉行了長安全球科學與藝術中心現場推進暨飛行汽車合作簽約活動。活動現場,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透露,長安汽車在未來五年將投入超200億元用于飛行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然,長安作為汽車企業,此次涉足飛行汽車領域,也并非僅憑一己之力來“造飛機”。 長安汽車與eVTOL頭部企業億航智能簽訂了飛行汽車合作協議,雙方將依托各自優勢,對飛行汽車整機等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同時也將挖掘飛行汽車的商業應用前景,推進新技術的快速落地。

  今年12月18日,廣汽集團正式發布全新飛行汽車品牌GOVY高域,該品牌旗下首款復合翼飛行汽車GOVY AirJet也首發亮相。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在媒體溝通會上指出,廣汽飛行汽車團隊是個才成立3年的新團隊。“我們每年會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資金進行研究開發,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未來也會利用社會資本來共同打造。接下來會孵化出一家新的公司,目前正在推進。”

  今年12月14日,小鵬匯天“陸地航母”飛行汽車在上海核心商務區陸家嘴成功完成試飛。此次試飛不僅是其在上海的首次亮相,也是小鵬匯天全國城市首飛系列活動的第一站。按照計劃,小鵬匯天“陸地航母”將于明年10月拿到民航局頒發的適航許可證;其飛行汽車智造基地計劃明年第三季度竣工,飛行汽車將在2026年量產交付。小鵬匯天創始人趙德力表示,小鵬匯天“陸地航母”規劃的產能是年產一萬臺,售價不會超過200萬人民幣。

  車企紛紛涉足低空經濟賽道,意欲何為?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給出的解釋是順勢而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們對高效出行與個性化出行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傳統的出行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戰,低空出行為解決這些痛點提供了新思路。在汽車行業‘新四化’轉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飛行汽車誕生和發展所需的產業條件逐漸成熟。”

  更早開始布局這一賽道的吉利旗下企業沃飛長空,在今年5月將全球總部和生產制造基地正式落地四川成都。沃飛長空CEO郭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eVTOL就是“披著航空器外衣的新能源汽車”。

  據悉,從產業底層來看,eVTOL主要是汽車與航空兩大產業的結合,其很多部分的基礎原材料和元器件與新能源汽車都是共通的,一些最為關鍵的產業技術則與航空一脈相承。因此,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卷”出的產業優勢,將成為中國在eVTOL領域快速搶灘的底氣所在。

  押注人形機器人,要把汽車“立起來”

  “目前行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趨勢,智能汽車‘在路上’被叫智能汽車;‘升上去’就是低空產業、飛行汽車,很多低空產業的核心技術來自汽車智能化;如果把汽車‘立起來’,就是大家討論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近日在“大軍山·智能汽車科技大會2024”上指出,汽車智能化的邊界在進一步拓展。

  以具身智能為例,作為今年科技界的大熱點,被認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的重點方向。在業界看來,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又一顛覆性產品。

  而今年11月以來,車企在這一賽道的布局消息開始密集起來。今年11月6日,小鵬汽車發布全新AI人形機器人Iron。該機器人以真人1:1的比例打造,身高達到178厘米,體重70公斤。在身體構造上,它擁有62個全身主動自由度和15個手部可動自由度。

  11月15日,長安汽車在廣州車展上宣布,將在機器人領域開展類人機器人、汽車生態機器人等相關產業布局,并將在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

  今年12月13日,“比亞迪招聘”官微發布了一則25屆具身智能研究團隊專場招聘消息,該招聘面向2025屆全球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據悉,比亞迪具身智能研究團隊目前已開發完成工藝機器人、智能協作機器人、智能移動機器人、類人形機器人等產品。

  今年12月23日,廣汽集團宣布,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即將發布。半個月前,廣汽首次公開展示其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廣汽彼時稱,在三維立體交通方面,廣汽研究院研發了飛行汽車,地面移動出行廣汽布局了乘用車、商用車等,而最后一公里的移動出行+室內外服務就是通過機器人來實現。

  今年12月25日晚,繼“消失”在公眾視野九個月后,理想汽車CEO李想現身理想AI Talk訪談。在談及理想會否做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時,其給出的回答是,“概率上肯定是100%。”

  但其認為節奏不是現在。“如果我們連L4級跟自動駕駛的汽車都解決不了,怎么去解決更復雜的?因為車是個無接觸機器人,而且道路是標準化的,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參與者都是標準化的,而且每個人都受交通規則的訓練,我覺得這已經是最簡單的機器人了,如果車沒法實現,其實其他人工智能機器人,還是非常有限的。”

  搶灘AI,由車企轉變為人工智能企業

  盡管還不涉足人形機器人這一Ai應用落地的重要載體,但對于AI的布局,李想表現得十分堅定。

  在前述理想AI Talk訪談上,李想多次強調理想要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我們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并將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個家庭。”在研發投入上,據其透露,理想每年約100億研發預算近半用于人工智能。

  而理想轉變為人工智能企業的首個產品,便是將在12月27日上線的理想同學APP。它將從此前的座艙智能助理,變成通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GI)助手。據悉,理想同學App是一款基于Mind GPT大模型打造的人工智能應用,該App不僅能解答汽車、出行、財經等多個領域的疑問,還支持英文詞句翻譯和文本生成,以及具備視覺感知能力等。換言之,類似于ChatGPT、豆包等。

  當然,李想也坦言造車肯定是要造的。“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但我認為,這個智能化講的不是傳統的軟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這是造車往下延續的一個必經之路。汽車將從工業時代的交通工具,進化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機器人。”

  理想并非首家高呼轉型人工智能企業的車企,特斯拉、小鵬、蔚來等車企也有類似的說法和布局。

  去年9月,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幾乎所有的長期價值都將來自AI和機器人。去年12月,其再度重申,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而不僅僅是一家汽車公司。

  在今年7月的2024蔚來創新科技日上,蔚來以AI為主線,向眾人展示了一棵“AI大樹”,同場,5nm智駕芯片蔚來神璣NX9031、整車全域操作系統SkyOS·天樞、智能駕駛世界模型NWM、全新Banyan 3智能系統等相繼發布。在其創始人李斌看來,“一個成功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一定是一家成功的AI公司。”

  在今年11月的小鵬汽車AI科技日上,其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表示,“從今年開始,小鵬汽車已明確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即成為一家全球化的AI汽車公司。”今年8月,小鵬汽車正式宣布升級為“小鵬AI汽車公司”。何小鵬明確表示,未來十年,小鵬將專注于AI技術與大制造的結合,致力于成為AI汽車公司的領軍者。

  對于中國企業能否成為全球領先的AI企業,李想在前述訪談中認為只要所有的中國企業不放棄,一切皆有可能。

  “過去的時候,我們也認為全世界最好的汽車都是德國人制造的,但今天大家不再有這樣的一個觀點了,最好的智能汽車都是中國企業制造的,是中國企業和特斯拉提供了全世界最好的智能汽車。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不放棄,我們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去改變和投入這些能力上面,結果一定會變得非常的好。”

(文章來源:藍鯨財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