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金融創新應聚焦實體經濟服務平衡好創新與風險防范
12月21日訊(記者 夏淑媛) 12月21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會上,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2024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與此同時,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經濟運行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尚福林分享了三點學習體會:一是依靠深化改革求發展;二是依靠堅持創新添動能;三是依靠積極合作謀機遇。
第一,依靠深化改革求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疲軟,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巨大,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人口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在尚福林看來,改革,是增強我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破除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的關鍵法寶。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領域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在支撐內需、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結構調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依靠堅持創新添動能。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經濟發展需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實現根本轉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凸顯了創新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尚福林表示,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催生了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也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和途徑。在金融領域,大數據技術幫助金融機構更精準地評估客戶信用風險,降低信息不對稱。人工智能從風險評估、智能投顧到交易策略優化,應用潛力廣闊。金融科技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精準度和普惠性,正在改變金融行業的生態格局。金融創新應當聚焦服務實體經濟需求,同時平衡好創新與風險防范的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加速推進,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專業化要求日益提高,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方面創新潛力巨大。
第三,依靠積極合作謀機遇。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際經濟秩序面臨重塑。全球經濟復蘇之路困難重重,通脹高企、債務風險攀升等問題進一步削弱了各國經濟的韌性。
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開放合作的信心和底氣。
尚福林指出,世界各國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程度日益加深,通過合作優勢互補,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是各方的理性選擇。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方面,需要各國攜手共同應對。
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我國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的必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序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為沿線金融合作搭建了廣闊平臺。金融行業應積極服務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同時,融入國際市場競爭,開展國際金融合作,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在全球化進程中捕捉新機遇、開創新局面。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