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智慧農業龍頭嶄露頭角托普云農連續多年實現收入同比增長

Ai智慧農業龍頭嶄露頭角托普云農連續多年實現收入同比增長

時代周報    2024-12-25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國農業雖然走過了“看天吃飯”的時代,但農業標準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和青壯年勞動力缺乏,仍是普遍存在的難題。隨著智慧農業的興起,一些企業正在改變傳統的模式,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以農業精密儀器制造起家的托普云農(301556.SZ),算是智慧農業領域的“領航員”。2024年10月17日,托普云農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A股“智慧農業”概念第一股。

  資料顯示,托普云農成立于2008年,主要采用布局智能硬件設備、搭建農業物聯網項目、建設信息化軟件平臺項目的綜合服務形式,為農業領域相關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校等提供數據采集、分析決策、精準執行、科學管理服務。

  托普云農逐夢智慧農業,連續多年業績同比增長

  根據托普云農的官網信息,托普云農的董事長為陳渝陽,畢業于浙江大學農學院,擁有正高級農藝師等頭銜。

  1977 年,陳渝陽出生于浙江鄉村。在那充滿生機的田野間,他盡情奔跑,參與農事勞動。在田野,他不僅感受到了每株植物的呼吸和生命力,也深刻體會到了農民的辛勞。一顆用科學改變中國農業現狀的種子,就此在他心中埋下。

  從鄉村的田間地埂走出,陳渝陽帶著對農業的熱忱,在1997年考入了浙江大學農學院。在華家池實驗室,他親眼見證了顯微鏡下的植物標本纖毫畢現,讓他深深陷入到農業科學的奇妙世界之中。這一刻,他更加堅定了在農業領域探索前行的決心。

  從浙江大學農學院種子工程專業畢業后,陳渝陽就職于農資集團的供銷社。他跑遍全國各地,對全國農業發展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陳渝陽觀察到,國內農業科技水平還相對落后,那些“高端產品”大多只存在于高校與研究所的實驗室。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氣餒,反而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頒布和實施,陳渝陽敏銳地捕捉到了農業領域的發展機遇。于是,他在杭州創辦托普云農,專注于農業精密儀器的研發和生產,開啟了他改變中國農業的新征程。

  智慧農業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業,知識密集度較高,不僅需要具備眾多農業細分領域的專業知識儲備,了解農業生產實際場景的真實痛點和需求,更要運用人工智能、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機械組裝等多學科知識與農業專業相互融合。

  十年磨一劍。2017 年,托普云農將業務拓展到 “數據采集與應用” 領域,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現代化轉型。陳渝陽和他的托普云農,正一步步實現著當初用科學改變中國農業現狀的夢想。

  托普云農在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其經營業績也同樣可圈可點。2021年至2023年,托普云農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2 億元、3.75 億元和 4.59 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73 億元、0.93 億元和 1.15 億元。其中,智慧農業項目收入為2.70億元、2.41億元、1.90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58.8%、64.3%、57.4%;智能硬件設備收入分別為1.81億元、1.29億元、1.38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39.49%、34.26%、41.52%。

  2024年,托普云農迎來資本化的重要一步,順利在A股創業板上市。其業績也保持了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10.99%;凈利潤為0.77億元,同比增長14.84%。

  探索“產業大腦+未來農場”新模式,成功打造多項案例

  目前,托普云農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可主要分為智慧農業項目和智能硬件設備兩大類。其中智慧農業項目包括農業物聯網項目和信息化軟件平臺項目兩種業務類型。

  農業物聯網項目利用傳感設備等采集農業生產過程相關數據,通過互聯網傳輸并融合處理,實現用戶通過遠程操作終端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過程監控及科學決策。

  例如,在耕地保護、植物保護、環境氣候、智能灌溉、種子種質等多方面綜合運用,動態感知農作物生長環境,監測預警病蟲害,智能控制灌溉和育種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作物質量。

  信息化軟件平臺項目則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深度學習等信息技術,根據農業領域客戶的信息化需求,定制開發具有數據監測、過程管理、智能決策、綜合服務等功能的平臺。涵蓋生產管理、行業監管、鄉村治理、產品流通、公共服務等領域的信息化應用系統,幫助客戶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智能分析,提高決策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智能硬件設備方面,托普云農提供上百種智能硬件設備產品,主要包括植保病蟲情監測和綠色防控、土壤理化性狀監測、種子作物表型解析、種子檢驗和儲存、農業小氣候監測等。據悉,該司已自主研發了30余個農業傳感器,在多類傳感器中與國內競品對比具有技術領先優勢。

  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陳渝陽還意識到:“農業智慧化最大的難題還是農業的非標化,甚至連農作物的名稱術語都不統一。想要利用農業大數據,企業將面對大量基礎數據規范化工作。”

  不過,托普云農并沒有知難而退,而是迎難而上。托普云農開始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專業深度融合,探察“產業大腦+未來農場”新模式,目前已有多項成功案例。

  在“仙居楊梅一件事”項目中,托普云農克服困難整合了全縣5173塊楊梅小班圖,并進行按村分類、逐塊編號,建立“楊梅產業數據庫”,形成“楊梅產業一張圖”。陳渝陽說,“只有將這些基礎修路工作做好,智能化設備和系統才能跑得平穩。”

  通過打造“親農在線”楊梅產業大腦,對楊梅生產、服務、銷售、治理等全產業鏈條實施數智化改造轉型,托普云農驅動10萬梅農融入現代農業,僅2023年利稅總人數3050人、總額度38054萬元,梅農戶均增收3.52萬元。

  此外,浦江縣聯合托普云農打造的“浦色萄香”浦江葡萄產業大腦也成績斐然。托普云農圍繞葡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構建找好地、購好苗、建好棚和種好果的閉環生產機制。托普云農實現了葡萄種植設施化率達到99%,數字化率85%以上;葡萄品種結構從單一到30多個品種,采摘期從2個月延長到3個月;全縣葡萄總產值從12.13億元增加至13.42億元,畝均同比增長18%。

  核心技術形成護城河,政策助力未來可期

  托普云農業績持續多年保持增長,在主營業務上不斷取得突破,其背后的支撐則是來自于強大的技術實力。

  實際上,想要打造技術護城河并不簡單,尤其是生存在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產業生產、科研周期較長,產品研發經驗、技術創新能力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

  而目前,托普云農已擁有185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5項、實用新型專利104項、外觀設計專利46項,此外還擁有361項軟件著作權。該公司當前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25%,近三年間,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均超過10%。

  同時,托普云農承擔或參與23項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課題,參與起草13項國家、團體、行業與地方標準制定。連續十余年獲評高新技術企業,并入選工信部第一批第一年建議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在產品技術方面,托普云農精研智能感知、機器視覺、AI算法模型、農業機器人、農業大數據應用等。自主研發上百種高精度農業傳感器及智能裝備,構建了農業科研、生產全要素的數據采集、智能分析、精準執行、智慧管理系統。

  目前已形成7項融合多領域知識的核心技術,分別為:基于傳感技術和物聯網對農業信息遠程實時監測技術、基于多光譜數據采集與信息提取技術、基于物聯網和水肥一體化融合的智能水肥管理技術、基于深度學習的病蟲害識別技術、基于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的作物表型分析技術、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農作物生長調控技術、基于大數據計算和分布式存儲的數字化監管技術。

  同時,該公司還自主研發了智能蟲情測報燈和孢子自動捕捉系統,能夠自動完成蟲情信息、病菌孢子的圖像及數據采集,并通過圖像識別技術進行病蟲害識別和預警,有效提升病蟲害監測防控能力。

  為了提高核心技術實力,托普云農還與業內多名院士以及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農業科研院校均有不同領域合作。

  據悉,托普云農先后與全國農技中心合作開發了“全國農技中心種植業數據融合平臺”;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開發了“中國國家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與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共同開發了“浙江省數字三農協同平臺”、“萬村聯網工程”、“最多跑一次”建設項目等平臺及應用服務。

  而技術實力也反哺了托普云農的業務。目前,托普云農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地圖已覆蓋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1000+市縣級農業主管單位,30000+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并向海外市場不斷延伸。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文明一脈相承,智慧農業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國家頂層政策設計方面,智慧農業得到了廣大支持。

  今年7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首次將“數智技術”一詞寫入重要政策文件,將其作為指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共識。

  政策推動傳統農業產業升級,農業企業對數智技術的需求將大量釋放。而上市對托普云農來說,是成長路上的嶄新起點,更是開拓未來的全新征程。

  在2024年9月30日托普云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網上路演中,面對投資者提問未來公司發展戰略時,陳渝陽回答道,未來公司將持續立足于智慧農業領域,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托普云農表示,將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供應能力;開發升級現有產品并開發新產品,拓展應用領域,提升綜合服務能力;追蹤行業前沿技術,加強與高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增強研發實力,爭取成為國內領先的智慧農業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