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IEC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專家委員會2024年度會議在南京召開

IEC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專家委員會2024年度會議在南京召開

新華財經    2024-12-25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1日電(萬博雯)12月20日,由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儀綜所”)承辦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專家委”)2024年度會議在南京召開。此次會議旨在匯集多方智慧,為協同推進智能制造領域國際標準化進程建言獻策,也為中國以智能制造引領產業技術變革與經濟高質量躍遷擘畫藍圖。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郭晨光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專家委作為集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高水平智庫,要發揮好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將國家發展需求與企業發展需要有機結合,同時要加強核心標準創新能力并著力培養新一代標準化人才,為加速智能制造國際標準研制提供智力支撐。

圖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郭晨光致辭

  據悉,當前我國“燈塔工廠”總數已達 72 家,占全球 42%。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工作,加強國際合作,將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規范前進軌道提供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建議,通過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機制、深化國際戰略合作等,推動我國智能制造國際化進程、提升智能制造國際影響力、建設全球智能制造生態。

圖為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致辭

  儀綜所所長歐陽勁松介紹,中國專家委于2021年由國家市場監管管理總局批復成立,旨在凝聚國內外標準化資源,強化各單位溝通協調機制。目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的指導下,我國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工作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圖為儀綜所所長歐陽勁松致辭

  儀綜所副主任、委員會執行秘書丁露匯報了國際電工委員會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IEC/SyC SM)的工作進展,并介紹中國專家委的主要職責和本年度成果。她提出未來將加強與相關標委會、技術組織的溝通合作,持續推進智能制造國際標準研制。

圖為儀綜所副主任、委員會執行秘書丁露匯報工作

  會議現場發布了智能制造標準國際化合作倡議,舉行了國家標準《企業智能制造效能評測方法》制定啟動活動,該標準的制定將指導企業科學評測智能制造實施效益和制造能力提升效果,以期為世界貢獻智能制造領域的中國智慧和方案。

圖為智能制造標準國際化合作倡議發布儀式

  此外,來自中國、德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家的六名專家與企業代表、行業協會代表在會議期間發表了主旨演講,圍繞行業與技術標準制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數字化轉型探索等方面進行報告與論述,以實際案例為切入點,為制造業如何實施“智改數轉網聯”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人工智能是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人工智能以數據分析和模型訓練為主要驅動模式,如通過算法解析數據并利用神經網絡結構進行深度學習和訓練等。未來人工智能向更高階邁進需發展多模態信息感知、技能大模型、智能成長發育等領域的技術,發展具身智能或成為推動人工智能升級革新的關鍵方式。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海斌介紹,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將人工智能集成到如機器人這樣的物理實體中,從環境中學習并動態地與環境互動的能力。未來發展具身智能需要實現異構系統的語義交互、智能體的通用操作系統、支持現場學習邊緣算力等技術。可見,人工智能向新發展需要完成從感知到認知的轉變,不斷拓展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邊界。

  另一方面,數據架構了智能制造的運行底座。數據是促進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基礎要素與驅動要素,數字化轉型是傳統制造邁向智能制造的第一步。華為公司工業數字化首席戰略官胡靜宜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數字化轉型,數據具有規模報酬遞增、非競爭性、低成本復制等特點,企業做好數據治理與數據開發利用有利于提升各要素協同效率。產業界共同推動數據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可釋放更大價值。

  “做好數據制度體系與數據空間的標準化保障是打通產業鏈數據交互環節的關鍵步驟,數據交互以及傳感器之間的通信協議需要更多標準化。”KNX國際協會首席技術官Joost Demarest說。IEC/SyC SM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主席Udo Bausch表示:“數據空間的標準化至關重要,工業數據空間當中的數據交互基本機制也應該在國際標準當中進行構建,以獲得國際和跨行業的認可。”數據交互可打通工業領域信息壁壘,帶來整體生產流程的優化,最終實現社會大生產資源的最優化。

  “數據+人工智能+制造”將助力企業實現智慧生產與管理。在加強數據流通與交互的基礎上,通過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賦能,企業可開發出更高效、更智慧的生產與管理模式。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青島院士港科技顧問葛興福提出,人工智能可在數據交互與傳感器驅動的基礎上賦能設備進行智能決策,改變未來工廠生產模式。“未來工廠將是基于制造模塊的矩陣式生產,矩陣式的制造模式,基于制造模塊的矩陣式生產,每一個制造模塊可成為一個制造單元,某一個模塊做具體的一個工作,產品與產品,模塊制造單元與模塊制造單元之間的,可以毫無延時地進行信息交互與通信。”葛興福說。

  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戰略執行官杉山素也通過解析工廠如何借助數字孿生技術打造3D仿真生產線以優化生產流程與管理方案,展示了“人工智能+制造”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輔助科學決策、降低運營與管理成本方面的潛能。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