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過萬”背后:科技巨頭競相推出的“AI代理”是什么東西?
財聯社12月16日訊(編輯 史正丞)隨著美國科技初創公司OpenAI的圣誕直播進入最后一周,多項重要AI新品也進入發布倒計時——除了GPT-4o的常規版本升級外,科技圈最期待的正是肩負“打開營收天花板”重任的“AI代理”。
在過去兩周的直播中,OpenAI或是故意、或是“不小心”,已經劇透了這些東西的存在。其中名為“ChatGPT ε”的模型被認為是GPT-4.5o模型,而神秘的“代理”(Agents)文件夾,則被視為暗示“AI代理”即將到來的征兆。
(來源:OpenAI直播截圖)科技巨頭必爭之地
近幾周來,擅長研究各種前沿科技的股民們已經發現,各種大模型的升級和“跑分”已經不再流行,討論AI聊天機器人變成落伍的行為。炒作重點早就轉向應用層,即直接向使用者收費的產品。
其中“AI代理”正是各家巨頭奮力爭奪的下一個山頭。早在11月初時就有報道稱,OpenAI計劃在2025年1月推出一種可以執行復雜任務的“AI代理”——名為“操作員”(Operator)的新工具。
與此同時,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天天都在用”的AI搜索工具Perplexity,已經在上個月推出幫助人們進行假日購物的AI代理;谷歌也在上周發布首個AI代理工具Project Mariner,可以用來查找航班、酒店以及其他任務。CRM龍頭(現在應該叫AI應用龍頭)賽富時已經與埃森哲、聯邦快遞等200余家公司簽訂了配置“AI代理”的協議。
賽富時首席執行官馬克·貝尼奧夫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上也將其稱為“數字勞動力的崛起”。
(一同崛起的還有賽富時的股價,來源:TradingView)所以,若OpenAI不想被嘲諷“剛發布就落后”,勢必得拿出一點真東西。
此前OpenAI掌門奧爾特曼在參與“美國貼吧”Reddit的網友問答時也表示,雖然模型會越來越好,但感覺“下一個巨大突破將會是代理”。上個月他還在播客節目中將“AI代理”解釋為“一名非常聰明且資深的同事,能夠完成一個為期兩天或兩周的任務——并在有問題時聯系您,最終交付出色的工作成果。”
幾乎所有參與AI賽道的巨頭們都盯著“AI代理”,原因很簡單:這是最容易賣出價錢的產品。
由于AI能夠“不眠不休不請假”地工作,如果工作產出也滿足要求,科技公司將有更多籌碼說服雇主“將員工換成AI”。
OpenAI首席財務官薩拉·弗萊爾(Sarah Friar)上周對媒體回應“OpenAI準備推出2000美元/月的訂閱服務”時表示“公司對一切都敞開大門”。
薩拉表示:“如果能有一個博士級別的(AI)助手來處理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那么在某些情況下,那么做(每月花2000美元在AI上面)會是有意義的?!?/p>
薩拉特別提到,OpenAI未來可能會按照用戶使用AI獲得的價值來收費,特別是在企業環境中。
什么是“AI代理”?
“AI代理”(AI Agents)聽上去有點抽象,與這是一個舶來詞有關。
在英文語境中,Agents有多個角度的釋義,例如“行使權力的人”、“實現結果的手段或工具”,或“被授權代表他人行事的人”。所以等未來(大概率是明年上半年)國內科技公司踏上這波節奏時,可以考慮換個更容易理解的名字,例如“AI員工”、“AI代理人”等。
在科技圈子里,定義“AI代理”的目的是為了與上一個時代的“AI聊天機器人”區分開來。聊天機器人只能一問一答,有時還會說胡話;而“AI代理”則是用來處理特定任務的軟件,通常需要多個步驟、調用不同的工具。
例如訂機票,需要AI聯網查詢訂票網站的信息,判斷最合適的航班,返回搜索結果待確認后調用支付軟件付錢。
無論各家公司現在如何定義“代理”的含義,核心依然是在盡可能少的人類互動下完成既定工作。
總的來說,作為一個新興的趨勢,AI代理目前依然處于“缺陷比能力強”的階段。
麥格理美國證券研究部門的AI和軟件研究負責人Fred Havemeyer表示,大家需要記住一件事情是,“AI代理”恐怕不是一個單一的大模型,而是需要一系列模型合作才能運作。他認為目前市面上不存在任何單一的大模型能夠處理“代理”級別的任務。
Fred認為,最有效的代理可能是多個不同模型的不同集合,配有一個類似于“監督者”的路由層,將請求或提示發送給最有效的模型。他希望未來能夠看到真正自主的“AI代理”能夠將抽象化的目標,轉化為完全獨立推理出的個體步驟。
對于AI初創企業,以及使用AI的商業機構而言,恐怕也只有在“AI能夠獨立上班”這個前提成立后,才有可能推出“每月2000美元的訂閱服務”。
留給打工人的時間不多了
最后,隨著科技巨頭們的“AI代理”已經呼之欲出,全世界的打工人更需要考慮自己的未來。
在一篇廣為流傳的反思博客中,AI初創公司Anthropic的聯創達里奧·阿莫代伊提出,AI代理的出現,可能會為那些擁有AI無法復制技能的員工,帶來更高的報酬。
阿莫代伊表示:“事實上,即便人工智能在100%的事情上都能比人類做得更好,但如果AI在某些任務上依然效率低下或成本高昂,或者需要的資源投入有明顯差異,那么比較優勢的邏輯對人類依然適用?!?/p>
他也表示:“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將變得廣泛有效且非常便宜。到那時,我們現有的經濟結構將不再有意義,有關經濟該如何組織,社會將需要更廣泛的討論。”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