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俞吳杰:AI技術對銀行業的改變是全方位的

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俞吳杰:AI技術對銀行業的改變是全方位的

上海證券報    2024-12-12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席卷各行各業。

  手握海量數據的銀行業,也在大踏步進入AI時代。當前,銀行業如何看待這場由大模型帶來的AI變革?AI能否重塑金融服務方式?有哪些探索路徑?

  近期,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副總經理俞吳杰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俞吳杰表示,AI技術對銀行業的改變將是全方位的,總體來看已融入銀行日常的營銷、服務、經營等方面,能夠解決大部分重復性的、流程化的工作,“未來招行要借助AI和大語言模型向智能化邁進”。

  投入巨大建立“智算平臺”

  銀行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行業,前端涉及萬千客戶的體驗,中后端事關效率和安全。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一些大中型銀行手機銀行App用戶數量達到億級。去年末,招行App用戶數超過2億。

  這樣的用戶量級,對銀行而言有著相當高的技術和能力要求,諸如硬件方面的存儲、計算、網絡等云底盤。俞吳杰介紹,目前招行信息投入主要分為兩大方向,其中一個就是軟硬件。“以云平臺為例,2022年底我們完成了系統全面上云,現在業務都已經在云上運行了”。

  招行有金融交易云和原生云平臺“兩朵云”。前者重“穩態”,后者重“敏態”,是招行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新基建。

  另一大投入方向就是當下炙手可熱的新一代AI技術——大語言模型。

  今年初,招行開始建立與大模型相關的“智算平臺”。“我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如知識儲備、人才儲備。”俞吳杰說,招行引入了業界一流的訓練平臺。不過,招行的重點不在搭建通用模型,而是搭建金融行業的領域模型。“在比較好的通用模型基礎上,把招行幾十年來經營積累的專業領域語料‘喂’給大模型。專業領域的數據和知識,必須做得深”。

  推動上述兩大方向發展,需要巨大投入,于招行而言均是億元級別。“‘兩朵云’加起來需要數萬臺服務器,再加上軟件投入、維保費、人力等,費用相當大。”俞吳杰說。另外,算力對于未來的大模型應用是剛性需求,因為沒有算力服務,場景就很難擴展。往后看,招行還要繼續加強智算平臺建設。

  容許試錯加大場景投入

  今年,招行多措并舉推動“線上招行”轉向“智慧招行”。上述搭建與大模型相關的“智算平臺”,只是這一計劃的其中一步。能否發揮出價值,關鍵在于如何將其落地應用至銀行的具體業務場景。因此,加大場景投入,鼓勵員工創新,容許試錯,是該行未來的重要工作。

  “擁有通用大模型或者領域大模型只是開始,要全方位打造‘智慧招行’,就需要更多應用場景。”俞吳杰表示。

  招行選擇錢多、人多、耗時多的場景,在這些場景應用AI產生的價值會更大。

  在俞吳杰看來,談及大語言模型,并不是說在銀行的某一個點或者某一塊業務方面產生價值,而是全方位的。就銀行業務而言,首先要做營銷,有客戶以后開始做服務,服務中就會延伸咨詢、風險管理,以及后續的經營、客戶關系維護(CRM)相關的一系列工作,“在這些工作上,大語言模型都有很明顯的價值”。

  以輸出營銷文案為例,原先需要人工生成的內容,現在大語言模型就能直接生成。“不過,招行還是會有審核人員把關,確保相關內容正確合規。”俞吳杰說。

  在推進大模型應用中,還有一個關鍵是鼓勵創新的容錯機制。創新技術落地場景應用,是有試錯成本的。經歷了銀行電子信息化、金融科技時代的招行自然深諳此道,為了鼓勵創新技術落地應用,該行在機制上進行了相應調整。由總行數字金融發展辦公室“掌管”的FinTech基金,就是招行專門為創新應用提供容錯成本的機制。

  俞吳杰表示,對于大語言模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總行是全力支持,基本上都能通過FinTech基金走綠色通道。

  祛魅AI技術拒絕盲目跟風

  經歷過金融科技時代,現在銀行業對于創新應用態度更為理性。招行在推進AI落地應用的同時,也高度重視算法模型的合規性。

  從目前行業的共識來看——AI技術不可避免地會伴生風險。以大語言模型為例,存在“AI幻覺”、消耗大量資源、泄露數據隱私、對答案生成的可解釋性比較弱等問題。

  “例如答案生成這個問題,給我們的應用帶來了一些挑戰,它對場景有選擇和要求。一筆貸款發放審批,最終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其實要有明確解釋。不能說客戶申請后,算法評測不同意,卻不知道原因。”俞吳杰解釋稱。

  另外,在大模型高速發展的同時,小模型的概念隨之出現。小模型是針對某一特定場景開發的模型,更好地適配針對性場景。對招行而言,當前的思路是加強大模型與小模型的協同以及平衡AI和人的協作,在提升銀行工作效率的同時,使客戶隨時聯系到專業的服務人員。俞吳杰表示,從行業角度來講,AI技術是一項持續的、大規模的投資。包括建集群、招聘人才等,且資源比較稀缺,這也就意味著并不是每一家銀行都適合大規模投入。

  俞吳杰認為,中小銀行機構只要跟進即可,不建議盲目跟風,“首先,中小銀行不需要大規模的算法、數據和人才。其次,銀行業的交流非常多,中小銀行機構可以復用其他銀行經驗,學習技術應用場景”。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