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吳駿華:用人工智能“解放生產力,釋放想象力”

吳駿華:用人工智能“解放生產力,釋放想象力”

新火種    2024-12-10

鳳凰網財經訊 11月27日,由鳳凰網、劍南春聯合主辦的2024新經濟科創論壇于合肥召開,本屆主題為“徽聚新生·萬里同春”,共同聚焦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經驗分享,共同關注科創產業鏈的升級轉型、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新方向,探討資本市場助力科創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科大訊飛副總裁吳駿華在圓桌對話中表示,作為一個家在廣州來合肥工作近十年的“肥漂”,他以一個普通市民的觀察視角,感受到的深圳和合肥兩個城市起飛階段的創新差異性。深圳的起步來自于“草根創新”:深圳的早期發展以產業轉移和承接為主,很多時候創新的源頭來自于像“華強北”這樣的三尺柜臺,來自于對用戶需求的快速洞察,配合上市場化機制,自由進出,有模仿,也有消化吸收,逐步有創新,再從某些企業、某些領域走到前沿,直到現在的產業在特定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合肥的創新則很像“學院派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合肥積極推動科技創新,依托中國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和一批科研機構,逐步成為全國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所以,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量子信息,乃至芯片制造,這些科技創新領域一開始就是瞄準世界領先水平去追趕、對標,乃至超越的。

這兩個城市的科創企業在一開始時雖然“殊途”,但是一定會“同歸”,中國的科技企業發展,既要放眼全球看到世界領先水平,也要深耕市場腳踏實地,才能贏得蓬勃生機。

在提到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時,吳駿華表示,“合肥模式”有自己獨特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產學研孵化之路也要結合不同的團隊不同的特點來借鑒才能學到位。他現場推薦了《星火相傳》這本書,里面講的就是當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人機語音通信實驗室是如何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以一代人的光熱照拂一代人的理想,弦歌不輟,從校園走向市場,成立科大訊飛,產業報國,星火相傳,從而帶動安徽乃至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這是幾代人接續的長期主義之路。

吳駿華分享道,1999年科大訊飛成立的時候,整個中文語音產業被外國完全壟斷,那個時候創始團隊有一個非常樸素的愿望——語音是文化的基礎,民族的象征,中文語音技術要由中國人做到全球最好,中文語音產業要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大學校園走向市場創業并沒有經過市場洗禮,飽滿的理想很快被現實挑戰,在最艱難時,時任合肥市領導親自帶隊考察,協調美菱集團、合肥永信、安徽信托三家企業各投資1020萬元,才將科大訊飛留在了合肥,當時的合肥市領導更鼓勵訊飛“不要著急,要坐穩,千萬不要拔苗助長”,漸漸地,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成果。

吳駿華介紹道,科大訊飛的核心發展理念是“平臺+賽道”。

一方面,科大訊飛必須要在錨定的賽道中深耕,比如教育、醫療,這些涉及人工智能賦能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也是創始團隊用科技實現“產業報國”的初心所在;

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平臺服務整個生態,只有生態才能帶動人工智能產業生生不息的發展。從2010年開始,訊飛開放平臺就已經把AI能力開放給開發者使用,至今,平臺已開放了767項AI產品和能力,已有775萬開發者團隊用訊飛的技術創業,開發覆蓋各行各業的創新應用成果。

如果說,互聯網技術的核心是“連接”,AI則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與產業躍遷。吳駿華分享了如何發揮AI的天然資源均衡價值屬性,從而在教育、醫療、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科技助殘、世界盛會等方面為更廣泛的人群構筑普惠的公益生態體系。他現場分享了一個科技助殘的動人故事:一個叫石城川的年輕人,因為11歲那年發了一場高燒導致逐漸失去聽力,后來,借助訊飛開放平臺提供的技術能力,他開發的“音書APP”匯聚了百萬用戶,幫助盲人聽得見文字、聾人看得到聲音,在中國,像石城川這樣的聽障人士達2700余萬。到了今天,訊飛聽見已為聽障群體提供超過1億分鐘無償轉寫服務,訊飛開放平臺每天為視聽障人士提供超5000萬次AI服務,幫助開發者開發出3.3萬個無障礙應用。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日漸普及,人工智能應用正在日益進入到場景化的深水區,“我們希望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放生產力,釋放想象力’,為每一個人提供獨一無二的AI助手,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吳駿華說。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