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搶占未來產業|機器人下一站:距離人更近但未必要像人?

搶占未來產業|機器人下一站:距離人更近但未必要像人?

新火種    2023-09-19

8月11日,由復旦大學EMBA項目、零號灣、澎湃科技共同主辦的家園計劃×搶占未來產業線下沙龍(第二期)在上海市閔行區零號灣成功舉辦,本期主題為“機器人,下一站”。多位機器人產業代表分享了機器人應用和前沿技術趨勢,并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機器人的下一站,探討機器人的發展動力、機器人產業的進步與短板、機器人與人的關系、機器人企業創業建議,以及科創企業的可持續生存體系等。

以下為對話實錄,略有刪減。

家園計劃×搶占未來產業線下沙龍第二期:機器人,下一站。本文圖片均由杜嘉懿攝。

張志剛(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啟明未來產業技術促進中心理事長):今天我們的主題叫“機器人,下一站”,也可以叫“下一站,機器人”。機器人的下一站是什么?機器人跟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請凌教授分享您的觀點。

凌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在機器人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主要的方向:一個是基于大數據的人類智慧,另一個是模擬人類行動的機器人領域。這兩個方向以前分別發展,但未來將會逐漸融合在一起。因為人類本身就是行動和智力合二為一的,所以機器人和基于大數據的智慧人將共同融合成為未來的趨勢。

機器人的發展是人類的需求,人類一直致力于用技術減少人的負擔,增加人的能力,因此對機器人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在機器人的應用中,尋找合適的應用場景是發展的重要基礎。這需要我們理解人類需求的本質,簡單地說,就是代替人們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有當涉及到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時,機器人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就只是偽需求。工業領域中存在許多替代性需求,因此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更為廣泛。

機器人的應用還需要工程化實現,工程化將造就具有特殊能力的機器人的出現。從目前的產品和應用案例來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是擬人化的。不論是自適應機器人、仿人化機器人,還是智能類人機器人,都在朝著與智慧人融合的方向努力。而要實現這種融合,就需要新技術的出現,這也是機器人發展的基礎之一。

毋庸置疑,數字化技術是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基礎。最近的人工智能泛化能力更多地展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機器人也將呈現出多模態的感知和行動。這需要在機器人原理性層面進行創新。

因此,未來機器人的發展需要在傳感層面有更多的感知,甚至需要感知人類目前無法感知的各種波和射線等。這將實現機器人擁有人的手、腳、眼,特別是人腦的能力,創造出人類所不具備的能力,并為人類帶來福祉。

上海零號灣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啟明未來產業技術促進中心理事長張志剛。

張志剛: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必然會改變人和機器之間的關系。當大量類人機器人在人類社會中出現,是會壓縮人類的空間,還是會讓人類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胡總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胡曉平(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接受相對自由的工作模式,不愿意在工廠中從事相對枯燥和重復性的勞動,所以很多制造企業面臨職工短缺問題,而機器人可以很好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研究機器人的往力控方向,其實是希望替代人類在枯燥場景里的工作,實現自動化。此外,在類似康復這樣的行業,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如果機器人能夠做康復類的作業,可以幫助人維持更好的生活體驗,更好安享晚年。

伴隨未來機器人更加智能化、類人化,我們希望把機器人和人的距離拉得近一點。機器人已經發展了六七十年,但大家普遍覺得機器人和人的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的。提到機器人,可能大家想起來的是工廠中的自動化設備,當然目前協作機器人已經出現,例如咖啡機器人,但還是非常有限,機器人的安全性、對于開放環境的適應能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希望突破力控的難題,把機器人放到開放環境下作業,和人產生交互,服務更多群體,提升生活品質。

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曉平。

機器人的發展也可以促發更多創意性行為。目前機器人和人的交互能力有限,隨著大模型的快速發展,未來會有非常多我們當前無法預測的新應用和升級后的服務體驗。我覺得只要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未來人和機器人會更好共融。

張志剛:接下來想問下吳總,您覺得目前中國的機器人行業在哪些方面需要突破?哪些問題如果解決了,會讓我們跟機器人更好協作?

吳非(艾利特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復旦大學EMBA校友):我在機器人行業從業10年了,剛開始朋友知道我在做機器人時,便會問我,什么時候能做一個機器人來看孩子寫作業,能讓人回家就吃上一口熱乎飯。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整合國內全體系的制造產業鏈優勢。中國制造產業鏈服務好,優勢是交貨快;但最大的劣勢是產品品質參差不齊。今年上半年國產機器人產品呈現非常高的增長有兩個原因,一是國產機器人產業有進步,產品受到越來越多場景的認可;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國產產品確實提供給市場更加優良的性價比和服務,促使機器人產業逆勢增長。我覺得核心還是要做好自己,迭代產品,做好軟實力三件套:操作系統,算法庫、工藝包庫。

艾利特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復旦大學EMBA校友吳非。

從機器人更大的適用前景來講,機器人本體廠商必須把產品做得更加有應用的潛力,同時還得有上下游企業提供更多支持。比如視覺技術、傳感器技術、軟件技術進一步提升,整合和轉化需求,機器人才有更大的應用可能性。從長遠來看,消費市場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場景。

我舉一個例子,2018年,我聯系了一家北京企業,做了一個我認為很有意義的項目,就是在人的頭部手術植入腦電極。如果用人手進行實驗,人手在植入電極時,患者會抖動,成功率很差,因為人沒有辦法進去看,只能通過CT等專業設備成像。但機器人可以精準定位,成功率大大提高。

張志剛:接下來請建政談談,未來可以做些什么調整,讓我們在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領域以及機器人的系統應用上走到全球前列?

張建政(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我想從四個維度來說:

第一個維度,我們要看未來,就要了解歷史。我們創業時首先想的是過去機器人在干什么,未來機器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工業機器人,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四十年時間機器人發展只解決一個問題:把人從繁雜的勞動當中解放出來,那時候機器人只是一個自動化的機器。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前全球技術變革,信息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這時候機器人也運用了這些技術,這時候機器人跟其他設備建立了聯系,把機器人從繁雜的關系中解放出來。2010年以后,芯片制造業產業發展起來,算力急劇上升,機器人可以處理大量數據,這時候機器人把人從浩瀚的數據中解放出來。2018年、2019年以后,慢慢發展出AIGC,我們行業里開玩笑叫“死灰復燃”,這時候機器人又開始跟AI結合。到2020年之后,真正的智能時代到來。這時候我們剛剛創業,我們想的是未來機器人,未來機器人除了把人從繁雜的勞動關系和數據中解放出來,還要能夠像人一樣認知、感知、決策。

第二個維度,機器人真的要像人嗎?人形機器人概念非?;?,但我們非要把機器人做成人形嗎?人形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的機器人不叫人形機器人,我們叫類人機器人,我們想讓機器人達到人的一些功能,但不是非要長得像人。機器人是鐵基和硅基的新物種,而人類是碳基物種,機器人的組成方式和人的肌肉方式、驅動方式、信息的傳導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沒必要非要讓機器人像人。

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建政。

第三個維度,從產業角度來說,產業需要什么?十幾年前,大家講已經建了將近100個汽車廠了,是不是到拐點了,汽車是不是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逐漸像紡織行業或者其他行業一樣走下坡路了?機器人什么時候也開始到頂峰、走下坡路?當時我提出一個觀點,機器人是人類的訴求,只要人類存在,就想用機器人來代替我們,這是日不落行業,不是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只要我們有訴求,機器人行業始終是往前走的。

第四個維度,現在機器人有這么大的訴求,除了表象上人不愿意進工廠這個矛盾外,還要解決當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訴求。過去,受制于基礎設施,汽車版型基本上幾年不換,現在基本上一年一換,靠人類原有生產線的組織方式已經解決不了小批量、多品種的柔性化生產,只能靠機器人。現在這個時代已經真正來臨了,未來我們想訂汽車,可以在網上下單,選顏色、內飾,工廠的機器人可以做柔性化生產。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說,機器人必然要代替大量傳統的生產模式,走入各行各業。

家園計劃×搶占未來產業線下沙龍第二期:機器人,下一站。

張志剛:三位覺得在競爭激烈的機器人行業中,企業應該走出怎樣的獨特道路,讓企業發展變得可持續?

吳非:機器人和人是協作關系,因為大模型的出現,人和機器會更加容易交互,人可以給機器發送指令,機器在大模型的幫助下有了做判斷的可能性,以后C端和工廠可能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場景,機器人和人適應共存,機器人就相當于人的手下或助理。對于企業來講,我們只是滄海一粟,要把企業自身的軟硬實力把握好,未來才可能有更大的可能性。

胡曉平:不可否認,當前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速度,會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現在的發展速度要快很多。但機器人不像人工智能那樣到了某一個節點可以快速提升,機器人還是需要有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所以對于行業玩家來說,要有一定的耐心,一定要保持學習心態,這是始終不能被改變的,否則很容易掉隊。雖然現在機器人是一個風口,但始終要堅持沉淀技術,慢慢打磨,這樣才能夠走到它爆發那一刻。

張建政:機器人如果不智能,它永遠是人類的工具。如果機器人智能,那么它的智能來自于什么?大模型。大模型的本質是什么?本質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大家給模型輸入數據,模型輸出結果。如果我們給它輸入一些符合人類價值觀的東西,它是不會替代人類的。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還是在堅定不移地做類人作業和產業、場景的具體結合。我們不斷摸索產業中有哪些需要機器人把人替代掉、怎樣用技術替代掉。

澎湃科技:在座的三家機器人企業都算是初創的科技企業,凌教授和張總和科創企業都有非常多的接觸,你們覺得對于初創的科技企業來說,應該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鴻。

凌鴻:機器人產業的企業具備科創企業的特性,首先需要有情懷,其次要擁有核心技術,并能將技術工程化。企業還需學會尋找合適的應用場景,設計合理的方案和商業模式。作為科創型企業,其產品和商業模式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具備生態化發展的思路,并獲得風險資本和社會的認可。

張志剛:科技企業剛開始創立時不可能看到結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生存的體系。任何一項產品、技術、領域,實際上都不可能是長期可持續的,但一家企業是可持續的。企業能夠高效率協同和適應外部環境,對外部環境的需求產生合理的響應和貢獻,最終從外部環境中獲得由于貢獻而產生的回報,讓這個系統可持續。對外部動態環境變化的敏感性以及適應性的調整,是初創科技企業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我們也看到很多科技創業者剛開始有一個非常遠大的理想,但邁不出第一步或邁不出前幾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構建系統,在經歷外部的不確定性和大規模的波動時,最少能保障自己能夠活下來。在此基礎上有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不斷尋找新的方向,在某一個領域里扎下根,然后才是遠大的理想。因為任何一家科技企業,只要能生存,它本身對社會就是有貢獻的。只要有貢獻,就有可能在大的社會系統協作過程中,對人類社會做出巨大的、直接或間接的貢獻。所以最準確的一句話就是,你一定得在場上。

澎湃科技:在你們心目中,機器人的下一站到底是什么?

張建政:“機器人的下一站”我認為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基于當前技術,發展出的類人機器人,這也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一個方向。另一個分支是基于新材料和底層技術的突破,發展出像人類這種形式的機器人。

胡曉平:雖然機器人的發展時間已經比較久了,但機器人一直以來和人的距離非常遠。隨著技術的發展,我非常期待機器人的下一站能夠真真正正地走進人的生活,服務人類,發揮它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吳非:機器人的下一站應該是變成與人類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