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機”攪動一池秋水銷售市場反響平平實際助力仍待產業鏈成熟|傳真
4月7日訊(記者 徐學成 陸婷婷)智能終端加速擁抱AI,一直被詬病創新乏力的智能手機,迎來了難得的炒作題材。新年伊始,魅族宣布“all in AI”,而后發布的智能手機新品無不貼上“AI”,以此作為最大賣點。更有研究報告驚呼,AI手機已經“改變手機形態”,智能手機市場即將迎來“拐點”,并對2024年的市場行情給予頗高的期待。
但所謂的“AI手機”在銷售市場表現如何?消費者如何看待智能手機的AI浪潮?“AI手機”能否給產業鏈帶來新的變量?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近日集中探訪了位于廣州、深圳兩地的多家智能手機門店。記者發現,當前市面在售的“AI手機”的AI屬性相對集中于圖像處理、語音助手、文字生成等功能上,有消費者坦言吸引力不夠強,“使用第三方App也能實現”。從多位銷售人員的反饋來看,“AI功能”整體關注度不高,鮮少人主動問及,AI也并非主推的手機賣點。
行業鼓吹與市場冷淡的鮮明對比背后,智能手機市場告別高速增長已是不爭的事實。IDC統計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71億臺,同比下降5.0%,創近10年以來最低出貨量。而接受采訪的多位分析人士則認為,AI手機熱度不斷上升,反映了業界對AI提振產業鏈的期待,但至少從短期來看,AI還難以為終端銷售提供明顯助力。從產業鏈來看,芯片、算力、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上則仍需繼續提升,才能讓AI手機“名副其實”。
“AI手機”夠“AI”嗎?
作為國內某頭部消費電子代工廠商的一名中層干部,邱陽(化名)目前還在用著3年前買的一臺iPhone 13。她坦言,對當前眼花繚亂的的手機新概念并無太大感覺,“覺得還能正常用,功能也能滿足我的需要,沒有必要換。”
在談及“AI手機”概念時,另一位在深圳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上班的女士卻反問起記者,“您能跟我介紹下AI手機究竟有什么不一樣嗎?”
記者還在深圳的幾家手機門店隨機采訪了多位消費者,得到了反饋多是“沒太注意AI功能”,但也有數碼愛好者稱“就是奔著AI手機去的”,但體驗完后則表示“也就是體驗下而已”。
隨著AI大模型加速“登機”,手機廠商開始躁動起來。近期陸續發布的手機新品,“AI”幾乎都成了主打概念。但所謂的“AI手機”在銷售市場究竟立得住嗎?
記者探訪一家OPPO門店發現,該品牌旗下的FindX7系列展臺已經立有“AI手機”標牌,顯示該手機具備AI通話摘要、小布助手、AIGC消除、閃速摳圖等AI功能。三星某門店門口的Galaxy S24系列海報標有“Galaxy AI”字樣,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即圈即搜、通話實時翻譯等功能。小米、榮耀等門店則未見AI相關標識,店員也未做著重的推介。
多位銷售人員均向記者表示,現在AI手機相對偏概念層面,消費者對AI功能的總體關注度不高。
“我們會講,但顧客興趣不大”,有店員直言,AI那些只是手機里的操作,不是買手機的重點,消費者更關注芯片、屏幕、攝像、充電等。甚至有銷售面對記者詢問“AI手機”時陷入片刻遲疑,交流一番后其坦言,“產品里是不是有一些黑科技或者智能化的東西,這樣講需求更明確,提AI手機反應不上來。”
功能不完善,實用性不強,是消費者對AI手機感知不強的最主要原因。
記者走訪中試用了多款“AI手機”,除AI功能對網絡速率要求較高外,各品牌手機的AI能力表現亦有差異。在感受到AI所帶來的事項總結、摘要及提醒等功能便利的同時,也令人生出似乎不夠智能的疑問,如有的手機在執行消除路人的操作后仍出現黑點或殘痕、環境嘈雜時語音喚醒出現延遲、AI助手回答問題出錯似不具備邏輯相關的能力等。
也有銷售人員坦言,有了AI,手機就可通過語音喚醒直接進入手機上應用程序,撥打電話、查天氣等。“但幾年前就有這個功能了,只是現在隨著系統升級優化得更好,操作層面也進步了。”
某市級手機品牌經銷商告訴記者,首先AI手機價格較貴,其次功能不常用不實用,使用場景受限沒有普及,比較專業玩機或者追求新潮時尚的達人才會去嘗試。一位vivo X100手機用戶反饋稱,“路人消除、圖片配文自動跳轉微信發朋友圈,也就用這兩個AI功能多一點。”
在受訪的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看來,因為AI技術的很多好處往往是隱性的,不像新屏幕技術或電池壽命那樣直觀。AI功能能否實質促進銷售取決于其是否能夠解決用戶的痛點和需求。若AI功能可提供實際的價值,比如改善照片質量、提高設備性能、增強安全性等,有可能會成為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
而根據IDC、OPPO聯合發布的《AI手機白皮書》,其定義的AI手機四大能力特征包括高效利用計算資源、數據感知更敏銳、強大的自學習能力以及豐富的創作能力。
顯然,目前市面上的相關產品更接近于“支持AI功能的手機”,離理想中的AI手機還存在差距。
拐點將至?遠水或難解近渴
IDC統計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71億臺,同比下降5.0%,創近10年以來最低出貨量。全球來看,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亦同比下降3.2%,仍是10年來最低的全年出貨量。
智能手機市場的持續低迷,也讓產業鏈上下游在二級市場上難以得到投資者的青睞。得益于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東風,消費電子上游廠商紛紛切入智能汽車賽道,以尋求新的增長路徑。而小米更是直接“下海”造車,并被雷軍稱為人生最后一次創業。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AI熱潮的襲來,在智能手機行業激起了漣漪。記者翻閱各大研報、分析報告發現,AI手機“改變手機形態”、“市場拐點已至”、“開啟智能手機新時代”等字眼猶如“亂花漸入”,仿佛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二級市場上,“AI手機概念股”頻頻被熱炒,如福蓉科技(603327.SH)多次漲停,年初至今股價漲幅達49%,其供貨的三星S24系列手機、谷歌Pixel8系列手機等產品都稱具有AI功能。據Choice數據統計,1月以來,傳音控股(688036.SH)、聯創電子(002036.SZ)、力芯微(688601.SH)、希荻微(688173.SH)、思泉新材(301489.SZ)、江波龍(301308.SZ)、安利股份(300218.SZ)也頻獲機構調研。
反觀現實,除消費者對AI手機的感知不強外,也有多位從業者在受訪時給出了“AI手機是趨勢”的判斷,但AI手機能為這些公司帶來多大的業績“增量”仍待后續市場檢驗。
二級市場的“躁動”,或許正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了行業對于創新乏力的焦慮。但至少從短期來看,想依賴AI概念提振銷售市場,或許難以收獲成效。
長期來看,AI手機能否給行業提供實質上的助力,則有待于產業鏈的不斷成熟。
CINNO Research方面告訴記者,AI手機研發需要更多設計優化,如硬件架構優化、能效及散熱設計優化,以及會在設計中加入更多安全性功能,如加密保護和隱私保護機制等。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兩化融合委員會副會長吳高斌表示,“AI手機在硬件設計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對AI處理單元的需求上,需要使用更先進的AI處理芯片”。
與此同時,AI應用要求更高的算力性能支撐,思泉新材和飛榮達(300602.SZ)均表示,這將會對散熱解決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石科技(300684.SZ)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 AI需求下對散熱材料的要求更高,“原來可能用單純材料可以解決,現在需要一些金屬散熱器件。”
此外,希荻微證券部人士對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記者表示,公司的充電管理產品可為AI手機設備長續航加持。公司此前在接受機構調研時就表示,AI手機大模型的運轉對電源管理芯片的性能指標要求會進一步提升。
不過,市場分析認為,算力、算法、光模塊、OLED等核心部件廠家的崛起才是未來AI手機突破的關鍵所在。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記者表示,AI手機融入了更為強大的處理器、專門的AI芯片以及優化的傳感器陣列,以提升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任務的效率和準確性。操作系統更加智能化,能夠學習用戶習慣,提供個性化服務和智能助手功能。這些變化對芯片制造、傳感器生產、軟件開發等產業鏈環節帶來了顯著影響。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