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加速形成
世界機器人大會博覽會上的人形機器人。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本報訊(記者 劉蘇雅)體積比拇指稍大的機械關節,靈巧地抓取物品;精巧的指腹傳感器與人手相仿,能識別30余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20余款人形機器人炫技。記者采訪發現,雖然人形機器人還處于商業化的初期階段,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
“人形機器人需要具備手、腳、眼和腦的功能。”在大會的演講環節,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張雷說,“它們將在廣闊的范圍內自由導航和活動,能夠理解周圍的環境、執行精密靈活的操作,還能通過自然語言或肢體語言與人類進行良好的互動,與人類共同完成任務。”
在大會展覽中,他描繪的一些場景已經實現。“我渴了。”在嘈雜的環境下,工作人員發出指令,機器人超腦平臺準確識別,運動到冰箱前,拿取飲品并送到工作人員手中,一串可以指導機器人運動的行動指令迅速生成。
僅是圍繞人形機器人的“手”,就有一批企業發力。比如有些企業努力提高“手”的壽命。目前,仿人機械手產品的壽命通常在6至10萬次。而集成了12個觸覺傳感器模塊的FTP系列仿人五指靈巧手,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商業化量產,壽命提升至100萬次以上,抓握能力與人手相當,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應用需求。
輕點機械手指尖,觸感與真人相仿。在一旁的屏幕上,觸摸的角度、力度即刻顯現。“玻璃和塑料,一眼看去都是透明的,但用這只‘手’抓一抓,機器人就能區分出來。”北京他山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指尖內搭載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觸感芯片,支持7至10個維度的觸覺變量感知,幫助人形機器人應對更復雜的工作環境。
還有企業專攻關節電機。一款名為“螞蟻”的網絡化微型伺服驅動器在展會上亮相。它可以“四兩撥千斤”,以比拇指稍大的體積,滿足人形機器人關節運動的大功率需求。“它的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北京清能德創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該產品能以三分之一的價格,實現進口產品的替代。
科大訊飛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季超認為,預計未來3至5年,人形機器人將逐步走入行業應用,“當場景趨于復雜化,對機器人的行走、交互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可能會率先在泛制造、物流、康養等為代表的行業級場景落地。”未來5至10年,人形機器人將走進家庭。
(責編:李世奇、高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