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會頂流們,上海都要包圓了啊
朋友們,AI火熱、科技火熱……城市與城市之間明爭暗競也很火熱。
比如上海。
以前提上海,首先大概率會想到金融標簽,然而現在,科技、AI的標簽越來越響當當。
WAIC儂知道伐?中國一年一度最具影響力的AI大會。
Inclusion外灘大會儂知道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和前沿科技盛會,除了最in科技,還跟人文牢牢綁定了起來。
就在9月5日,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即將拉開帷幕。
新火種童鞋們也期待住了,畢竟本屆外灘大會聽起來更City了。
機器學習之父Michael I Jordan、全球暢銷書作者Kevin Kelly等海外大佬都會來;除論壇外,還有Creator舞臺,創新者有更多分享空間;AFAC2024金融智能創新大賽、全球Deepfake攻防挑戰賽將在此期間舉辦;很多頭部AI創業公司的AIGC、大模型產品會在此首發;更有10000平方米展覽空間和3000平方米科技集市。
就在剛剛,官方還放出了大會品牌宣傳片,不僅把WAIC的余熱接起來又加熱到新溫度,還一如既往延續了人文和科技的定位融合。
城市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兩股奔流先來展開介紹一下《奔流》這部品牌宣傳片。
它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雙重蛻變——城市的演進與科技的革新。
影片開篇以“上海是一座建立在奔流之上的城市”為引,巧妙地將上海的地理變遷與城市發展和科技創新并置。
從“吳淞奪浦”到“江浦合流”,從昔日十里洋場繁華似錦到今日陸家嘴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從早期的“遠東第一大港”到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的每一次“地貌”改變都如一次涅槃重生。

影片中呈現了歷史發展中的標志性事件:
1990年,國內首家證券交易所在外灘開業1991年,上海市區第一座跨黃浦江的大橋——南浦大橋,正式通車2018年,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
也道出了科技于這股浪潮碰撞中,逐漸奔流得更加洶涌。
近年來,上海一直在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培育了一大批領先的前沿科技企業和金融科技企業。
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全面發展。
2023上海科技進步報告顯示,去年上海創新藥械數量保持領先,新增獲批上市1類創新藥4個、3類創新醫療器械9個。
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已經啟動磁-慣性約束聚變能源項目,同時新一代光源設施的預研工作也正在籌劃中,已建立、在建或規劃中的科技設施總數達到20個。
特別是在AI時代,上海正在引領一場新的科技革命。

從AI芯片研發到大模型訓練,從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AI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這座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方式。
就拿國內創業頭部公司的“大模型六小強”格局來說,三分之一總部在上海。
除此之外,張江科學城、臨港新片區等創新高地的崛起,更是為上海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科技動力。
在張江,已集聚近700家集成電路企業,張江人工智能島建成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示范區。而在臨港,以特斯拉等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正在打造智能制造的未來圖景。
這就是《奔流》中上海當下的真實寫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品牌片《奔流》與去年的《探路》在氣質上一脈相承,都強調大會與屬地的關系,強調科技與人文的氣質融合。
這種表達的連續性不僅體現了大會一直塑造和強調的人文感、科技感,也凸顯了其立志成為上海對外介紹的窗口和名片之一的決心。
外灘大會,有何亮點?聊了這么多,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究竟是什么樣一個大會?
如果要用最簡明扼要的話來介紹,它是上海的科技盛會之一,聚焦金融科技和前沿科技,今年已是第三屆。
在全球范圍內,它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前幾日,外媒評出四大“2024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全球創新科技大會”,外灘大會就是其中之一。

延續2023年外灘大會“科技·創造可持續未來”的主題,云集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同濟、浙大、螞蟻集團等產學研機構。
以此為基調,整體更進一步地呈現出三個更:
更國際化、更前沿、更創新。
視野上更加的國際化,源自大會雖然立足上海,但是目光投向全球。
具體表現之一,是大會吸引了被譽為“全球機器學習之父”的美國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連線》雜志創始主編Kevin Kelly在內的多位國際知名人士。
外籍與會嘉賓和參會者的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內容上更加具有人文視角,主要表現在外灘大會作為一個科技盛會與眾不同的氣質,即“科技為人,為人而發展,為生活而用”。
不說議題設置和展區設計,單說今年大會順應時勢,首次推出了“AI參會助手”,讓普通人可以切實感受到科技是怎么為人服務的。
形式上更加的創新性,可以用本屆大會全面增加創新元素來說明一二。
比如,打造“AFAC2024金融智能創新大賽”和“全球 Deepfake攻防挑戰賽”兩大科技創新賽事,營造科技創新產業孵化氛圍。
再比如,舉辦“AI青少年創新成果展示活動及科技教育沙龍”,展現上海青少年科創風采。
此外,外灘大會還創新增設Creator舞臺,邀請10余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新創造者(包括科學家、藝術家、創業者和獨立開發者等),在10場主題演講中分享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創新理念。
——這也是秉承著“更國際化、更前沿、更創新”的辦會思路,外灘大會今年的新亮點之一。
余下幾個,則分別從立意、內容、場館多個方面,為大會添磚加瓦:
匯聚全球洞察:圍繞AI和數據要素,2000余名與會嘉賓在在1場開幕主論壇和36場開放見解論壇,聚焦“AI產業新實踐”“科技人文新思考”“金融科技新探索”三大方向進行思想碰撞。產品全新發布:包括頭部AI創業創業公司的端到端大模型、頭部科技企業AIGC新App等,在會上首發。萬余平展覽:10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和3000平方米的科技集市完全從逛展者視角設計,重點展示“科技為人、科技為美好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一場外灘大會,絕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技術論壇。
更多的,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溢滿創新基因、彰顯海派品格的文化地標,是一個彰顯上海城市品格和科技追求的文化符號。
說到底,諸如外灘大會這樣的科技盛會,正越來越緊密地與上海這座科技之城的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就在外灘不遠處,幾公里外的張江和臨港,云集了一大批AI領域的科技巨擘和創業先鋒。

就像《奔流》里所展示的,作為一座兼容并蓄的城市,上海歷來就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歡迎八方來客。
這種獨特的城市品格,同樣體現在其引領科技潮流的視野和魄力上。
既能廣納百川,又能敢為天下先,創新因子仿佛已鐫刻進了這座城市的基因圖譜。
科技,正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底色。
而外灘大會,正是這種品格和追求的集中體現。
5年3屆,外灘大會見證了這座城市向AI之都、科創之都邁進的恢弘歷程,更將推動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步伐。
作為上海金融和科創中心新名片打造的助推器之一,外灘大會不僅開幕前就火出圈,并且持續升溫,更成為上海營造良好科創生態的最佳注腳。

大模型創企、AI Infra公司、大模型應用玩家,各種創新力量在此扎根、交流、碰撞。
當然,除了AI 2.0時代的潮流沖浪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也如同春筍般涌現。
不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為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構建貢獻了上海智慧和中國方案,成為推動世界科技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AI風向、科技潮流正在往哪兒去,上海已經是繞不過去的耀眼之城。
參考鏈接:[1]https://stcsm.sh.gov.cn/newspecial/2023jb/list.htmln[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66238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