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國產機器狗新秀,要“做地面的大疆”!首款四輪足商用機器人亮相

國產機器狗新秀,要“做地面的大疆”!首款四輪足商用機器人亮相

新火種    2023-09-27
豐色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國產機器狗圈殺出一位新秀:一只純四輪足設計的機器人來了。不整花活,這只橙黑色小狗能從最樸素的場景中展示出它超凡的運動能力。先給您來一段靈氣十足的“前后搓腳”:上下樓梯?穩步如飛,并且不需要地形圖,完全靠感知搞定:面對一段斜坡,除了身體與坡平行,它還能身體與地平行(右):穿越障礙時,更是毫不費力化身“變形金剛”,伏地前進:不得不說,如此靈活的商用輪足機器狗,確實很少見。輪腿優勢合二為一如上這只小狗,名叫W1,來自通用足式機器人公司逐際動力LimX Dynamic。W1本周一正式對外發布,并從下個季度就可以開始預定。它的落地領域是2B,實打實地要進廠干活。所以也沒整什么翻跟頭跳舞的花活,全部是各種地形演示。除了上面那些,過單邊橋、上馬路牙子、磕磕絆絆的草地石板和碎石路,也都是小菜一碟(共計8種地形)。Ps. 尤其是這個單邊橋操作,W1需要一邊腿在橋上,一邊腿在地上,但身上的水瓶可以說紋絲不動。如您所見,W1和一眾機器狗最大的區別就是輪足設計。并且不同于騰訊Max機器狗在關節處安輪子的方式,W1直接將普通的原始足部換成了四個非常顯眼的圓輪。為什么這么做?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博士解釋:目前普通四足機器人落地的一大限制因素是續航,因為不管面對什么地形,它都只能一步一步地蹬地前進。而這可以說是非常耗電。那么在實際工廠中,它可能動不動就“趴窩”了。另一方面,續航上不去,四足機器人的負載也會極其受限。給機器狗安上四個大輪子,大幅提升它的移動效率,可以一并解決這些痛點。不過,輪足混合帶來的挑戰(例如感知干擾、狀態估計和運動控制)卻是成倍增加的,并且市面上還沒有特別成熟的解決方案。具體而言,張巍博士介紹:首先在硬件上,無端多出四個輪子的電機,每一個電機都有各種走線,各方面的驅動都要加上去,內部的布局都要重新設計。但最難的還是控制算法。如果我們只是加上輪子把它當車開,這件事還算簡單。但實際我們需要把輪子融合在四足機器人的整體里,進行全身控制,就像視頻演示中所顯示的,很多動作必須得全身、輪子、腿、姿態一起合作完成。除了輪足融合,W1機器狗的另一大挑戰是基于地形的實時感知能力。在這里,張巍博士重點介紹了它與自動駕駛感知相比最大的兩個難點。首先是在精度上。自動駕駛感知的是障礙物及周圍環境,目的是不要碰到;四足機器人則要非常精細地規劃出每一步要踩到哪里,怎么踩下去,使用多少力。這個精度至少為厘米級,而自動駕駛避開障礙物不超過10-20厘米就夠了。其次是實時性。四輪足機器人需要控制輪子的轉速有多快,而這需要實時地、根據當時的感知反饋(比如腳踩的是什么地形)來計算出,可謂相當復雜。相反,自動駕駛的感知不涉及到輪子的控制。盡管挑戰很大,W1團隊還是利用他們在地形感知、強化學習、多剛體動力學、混雜動力學、模型預測控制等領域的學術和研發經驗,開發出了感知與控制融合的算法框架,最終在W1身上實現了高穩定性、強實時性的控制能力。例如上下樓梯這一場景,它正是完全靠感知而非盲爬才得以如此穩健。所謂盲爬,可以理解為設定好了程序,然后靠記憶重播爬樓動作實現上樓,這個過程完全不涉及感知。也就會導致爬得不穩、不流暢,換一個高度的樓梯就更難完成了。而有了感知,它才能確保每一步都踩在樓梯的中間。國產機器狗新秀,要做“地面的大疆”W1背后的逐際動力,成立于2022年,base深圳,已完成天使輪融資。盡管成立時間算年輕,但其實技術積累很深厚——它是南科大產學研背景下孵化出來的一家機器人企業。此前就在網上發布了很多機器狗相關的算法成果。比如難度系數拉滿的正面下樓梯:他的創始人張巍則博士畢業于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本科是中科大)。他從2005年就開始從事機器人算法相關的研究,自2011年開始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任助理教授(現在已為終身教授),并于2019年回國加入南科大。對于逐際動力的首款四輪足機器人,張巍博士強調:W1并不是一個行業里的專機,我們要做的是一個通用型平臺,可以說是“地面的大疆”。即和大疆無人機一樣,我們要在地面上實現,無論什么地形,我們都能穩定地從a到b。具體從a到b這個過程中,機器人需要做什么操作,其實跟行業相結合有非常廣泛的應用空間,我們要解決的就是一個全地形移動的平臺。而對于W1的商業化路徑,張博士也透露:第一步是固定路線的巡檢,因為這個任務技術成熟。至于目前的定位為什么還是移動平臺,他表示:機器人本質上就解決兩個能力,一個是移動,一個是操作。在移動能力上,我認為四足機器人現在是沒有完全解決的,即還沒有做到全地形+敏捷移動。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想成為“地面的大疆”。至于操作能力,則要跟機械臂扯上關系。最后,被問及現在最缺什么人才時,張博士脫口而出:懂硬件的AI人才。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