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公司新材料50強:總市值超5000億元產業集聚效應顯現|年終盤點
《科創板日報》12月26日訊(記者 吳旭光) 2023年即將落下帷幕,科創板新材料行業的亮眼業績及成長性令人印象深刻。
開市四年多時間,科創板匯聚超過50家新材料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覆蓋碳纖維、半導體、動力電池、光伏等領域,涌現出中復神鷹、容百科技、西部超導、滬硅產業、凱賽生物等一批新材料企業,成為支撐相關制造業發展的“賣水人”。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梳理,從指數成分股來看,根據上證科創板新材料指數(下稱“科創材料指數”)選取的50家樣本公司為例,它們上市以來累計募資1015.13億元,總市值5153.96億元。截至12月25日收盤,市值突破百億元規模的上市公司有14家。
在業績表現方面,截至2023年三季報最新數據顯示,科創材料50強公司合計實現營收1114.7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為55.52億元。
板塊市值突破五千億元
截至12月25日收盤,這些公司中市值最高的是國內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半導體硅片企業之一滬硅產業,市值為467.84億元。緊隨其后的是超導線材龍頭西部超導和生物法長碳鏈二元酸供應商凱賽生物,兩者市值分別為341.40億元和320.97億元。
市值超過100億元科創新材料公司還包括:容百科技、安集科技、長遠鋰科、金宏氣體、廈鎢新能、天岳先進、納微科技、華秦科技、有研硅、中船特氣、中復神鷹等11家公司。其中,容百科技、安集科技、西部超導等為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
在這部分企業中,盈利表現最強的是三元正極龍頭企業容百科技,其2023年三季報實現凈利約6.16億元;10家公司在2023年前三季度報告的凈利潤超過1億元,僅天岳先進1家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利潤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天岳先進凈虧損6825.34萬元,虧損同比減少42.06%,基本每股收益為-0.16元。對于虧損收窄的原因,天岳先進表示,凈利潤變動主要是由于營業收入增加,毛利增加。
按申銀萬國行業劃分,績優股集中在半導體材料、電池化學品、航空裝備為代表的熱門賽道,滬硅產業、天岳先進、有研硅、中船特氣為半導體材料核心標的;西部超導、華秦科技均是航空裝備原材料供應商;容百科技、長遠鋰科、廈鎢新能為國內鋰電池材料廠商,產業集聚效應逐漸形成。此外,按照區域劃分,呈現“東部沿海聚集,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特色發展”的空間布局,區域特征明顯。
清暉智庫創始人、經濟學家宋清輝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伴隨國內新材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空間布局日益優化,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產業集群漸成規模。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楊德龍則認為,伴隨更多公司登陸科創板,堅守價值投資變得更加必要,引導資金配置有硬核技術的公司和行業,引導資金向“硬科技”領域匯集。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統計,截至目前,科創材料50強上市公司,上市以來累計募資1015.13億元,平均募集資金金額為20.30億元。
營收規模超過千億元
從營收來看,截至2023年三季報,科創材料50強公司合計實現營收1114.7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為55.52億元。其中,容百科技營收規模最大,為185.74億元;神工股份營收規模最小,為1.19億元。
從歸母凈利潤來看,截至2023年三季報,科創材料50強公司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為55.52億元。其中,容百科技凈利潤最高,為6.45億元;萬潤新能凈利潤最低,虧損9.86億元。
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實現正增長的有15家,超三成公司實現盈利。其中有3家企業凈利潤增超50%,包括云路股份、安集科技和金宏氣體,凈利潤同比增長為57.48%、52.71%和51.78%。
例如,云路股份是非晶合金材料行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除緊抓國內市場份額,報告期內亦著力布局印度、韓國、越南等電力需求旺盛的海外國家和地區。云路股份2023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主營收入13.03億元,同比上升26.51%;歸母凈利潤2.38億元,同比上升57.48%;扣非凈利潤2.17億元,同比上升66.97%。對于歸母凈利潤變化,主要由于云路股份營業收入增長、產品毛利率提升同時,企業盈利水平進一步增強。
此外,從銷售毛利率來看,截至2023年三季報,科創材料50強公司平均銷售毛利率為28.10%。毛利率最高的公司為納微科技,達到79.00%;有5家公司前三季度銷售毛利率超過50%。
此外,有9家公司前三季度銷售毛利率低于10%,分別為:萬潤新能、南亞新材、海優新材、長遠鋰科、嘉元科技、振華新材、廈鎢新能、芳源股份、容百科技,對應前三季度銷售毛利率分別為1.23%、4.56%、4.97%、5.67%、5.98%、6.06%、7.97%、8.37%和8.72%。
有券商機構分析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從毛利率角度看,目前新材料板塊整體毛利率為28%左右,低于半導體設備等其他戰略新興板塊,反映出該行業銷售成本較高,產品附加值低,可替代性不強,未來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49家科創材料公司獲機構“買入”
市場分析認為,新材料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正處于下游需求迅速爆發階段,隨著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國內新材料有望迎來加速成長期。
其中,以半導體材料領域為例,12月11日,TECHCET發布報告稱,預計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將在2024年反彈,同比增長近7%,市場規模達到740億美元。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統計,上述50家科創板新材料公司中,今年以來,共有49家獲得了機構給予的買入評級。
其中,容百科技、中復神鷹、金博股份、金宏氣體等27家公司獲得超過10次以上機構買入評級;中復神鷹 (61次)、容百科技(44次)、華銳精密(43次)、金宏氣體(41次)排名靠前。
前述券商機構分析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在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需要新材料作為基礎。但從短期看,新材料仍以炒作BETA行情為主,原因在于本土新材料下游應用推廣比較難,穩定性和一致性較差。如半導體封裝材料、碳化硅襯底、石墨烯等下游應用廣闊,但受制于材料制備技術的不夠成熟、批次產品質量不穩,短時間內下游市場難以大規模普及。
該機構分析人士表示,在新一輪科技變革與本土化替代的背景下,新材料企業發展預期向好,市場需求有望繼續提升。
對于未來新材料產業的投資機會,“未來更看好新材料在半導體、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高確定成長性,值得關注。”其補充。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