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樣機到批量交付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央視網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并明確2025年實現批量生產。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情況如何?有了哪些新技能?
在北京一家人形機器人實驗室,記者見到了正在擦鏡子、拖地的云端智能人形機器人。研發工程師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已經落地于多種應用場景,像商場、博物館的迎賓接待、工廠中的3C制造等。但如何使人形機器人更靈活、更聰明是他們現在的主攻方向。
在北京另外一家人形機器人實驗室,記者看到,工程師們正在對這個月軟硬件升級后的人形機器人做行走訓練。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未來的通用人形機器人不但要擁有靈活的軀體,還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為了適應機器控制和算法的集成,他們的迭代速度也在不斷加快。
從樣機到批量交付 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2023年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加快建設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內多家企業也加大布局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新產品、新部件密集發布。
新產品、新技術都在探索“機器人即服務”的模式,特別是在降成本、批量生產、靈活應用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據了解,一臺人形機器人除了減速器、控制器與伺服電機這三大核心部件外,還需要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以及芯片、云計算平臺等部件,成本較為高昂,鏈條環環相扣。業內專家指出,拓展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核心是成本要素和融合機制。只有將人形機器人的綜合成本降至合理低位,才可能進入實用化階段。
編輯:楊書杰 責任編輯:劉亮
相關推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