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縱論數字經濟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縱論數字經濟

新火種    2023-09-21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熱潮澎湃,在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人文灣區、建設交通網絡和重大合作平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不僅為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各國工商界加強務實合作搭建了高效平臺”,9月14日,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簡稱“大會”)上說。

  據悉,本次大會由中國貿促會、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廣東省貿促會等單位承辦,以“大灣區、大戰略、大交流、大發展”為主題,聚焦數字經濟、綠色金融、文旅會展、互聯互通等中外工商界關注的熱點議題進行交流研討,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千名各界人士與會。

  大會上,數字經濟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當天下午,廣東省貿促會、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承辦“以數字經濟引領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平行專題研討論壇,進一步深入探討數字經濟如何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變革與產業發展,并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產業基礎,為實現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三者之間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廣東省貿促會黨組書記、會長陳小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達的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率先發展為數字經濟提供了前提,同時,規模龐大的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又釋放出巨大潛力,為數字產業發展、數字技術進步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數實融合”助力灣區產業升級

  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動力十足,新興數字原生企業與平臺快速崛起。

  作為佛山支柱產業的陶瓷業,長期以粗放式、作坊式形式發展,生產難以標準化;而集中采購又導致規模優勢明顯下降,這些均嚴重制約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此背景下,由佛山當地30多家陶瓷企業聯合成立了眾陶聯,并在廣州數據交易所的幫助下,利用陶瓷行業交易數據為陶瓷行業企業提供信用證書,有力降低了上下游企業交易成本,打造了全國首個陶瓷行業數據空間。

  “目前,在陶瓷行業數據空間中,每天有超十萬元數據產品交易發生。”廣州數據交易所總經理魏東介紹,該空間誕生約4個月時間里,共產生了超過1200萬元的數據交易額,在此背后,實物交易額更是將近30億元。

  在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廣東省,數字經濟機遇非凡。事實上,制造業加速擁抱數字化,僅僅是粵港澳大灣區“數實融合”的一個具象。這背后,數字經濟正同現代化服務業、國際貿易等多種業態深度融合。

  在貿易領域,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在建10個外貿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已建成,運行6個市場采購、貿易聯網、信息平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20多個監管部門數據共享;廣東國際貿易數字博覽館線上展會為企業提供云參展、云洽談、云對接、云簽約,跨境貿易服務效率不斷提升;全球優品分撥中心數字服務貿易平臺(DSTP)通過數字化聚合貨源安排、渠道對接、通關物流、跨境結算等一站式資源……數字化推動大灣區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

  商湯科技香港咨詢總監馮愈也分享了類似的案例。在廣州一家企業,每年30%—40%人員流失率使公司后臺服務板塊長期面臨困擾。而在商湯科技輔助下,企業將相關數據放入大模型,用以培訓員工和服務客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對于已充分融入日常生活的“滴滴”來說,數字化紅利更為廣泛。滴滴出行政府事務副總裁陳楠表示,“全網融合”幫助傳統的巡游出租車打破了司機和客戶間的信息孤島,實現了交通效率的最大化和供求關系的動態映射。通過這一模式,司機減少了空駛率、提升了收入,乘客得以壓縮等待時間、優化出行體驗,出租車公司也能借助數字化提升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從而實現了三贏。

  隨著數字經濟規模擴張,人才也逐漸流入新興行業,在吸納因“機器換人”流出的傳統勞動力的同時,也推動大灣區就業市場結構的優化升級。根據滴滴平臺數據,全國約1900萬活躍司機中,40%自于傳統行業。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多元豐富的業態還將加速擁抱數字化,推動世界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誕生。

  對此,陳小鋒建議,打造世界級“數字灣區”,全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我們要加速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能級,深化數實融合,以數字化賦能大灣區的科技變革與產業發展,破除數據自由流動的障礙,實現數據要素充分參與市場配置”。

  陳小鋒表示,廣東省貿促會作為廣東重要的貿易投資促進機構,將當好聯通政企、融通內外、暢通供需的橋梁紐帶,與港澳貿易投資促進機構和商協會攜手,助力打造世界級“數字灣區”“科創灣區”“開放灣區”,以數字賦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以數字經濟引領灣區科技變革創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軟硬協同”構筑創新科技產業新優勢

  數字經濟是全球保持經濟活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關鍵經濟形態,而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先區域,背后離不開“軟硬協同”的發展密碼。

  從硬件來看,截至目前,廣東省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28萬座,用戶數超7500萬戶,光端口及用戶規模全國第一;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點對點”跨境光纖網絡專線,為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200余個港澳及海外科研用戶團隊提供超過2億核時的超算服務。

  當前,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啟動等創新舉措層出不窮,我國數字經濟領域企業迎來出海等諸多機遇。但不可忽視的是,數字經濟也面臨著政策環境、規則對接等風險和挑戰。魏東表示,目前一系列關于數據要素流通的政策和規則已經出臺,其中包括“數據二十條”,正不斷推動數據要素在各個領域高效流通。現在的數據產品在流通之前需要做合規和登記,即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

  隨著粵港澳體制機制“軟聯通”不斷加強,三地在產業、貿易、資金等層面加速融通,大灣區將構建起世界級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體系,這些將成為大灣區對外開放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的重要動力。

  “未來,粵港澳三地政府如何解決法律不同的問題,比如互聯網適用的法律、服務器放在哪里、誰可以拿到這些資料、金融網絡如何設立和監管,這些都是大灣區的挑戰。”在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行政總裁、澳門中華總商會常務理事兼工商事務部副部長林家偉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通過制度創新形成示范,助力國家走向國際化。

  “在數字化領域,無論是大數據、云計算還是機器學習,還有今年特別火的大模型等領域的全球頭部核心技術公司的總部集中在舊金山灣區,這得益于當地的一個創新氛圍。”在舊金山灣區委員會全球項目副總裁兼中國區運營負責人鄒艷玲看來,舊金山灣區的開放性、包容性,對創業企業的失敗容忍度等文化助長了企業的發展。

  鄒艷玲表示,舊金山灣區發展好背后離不開非常優質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資源,很多全球500強等大型企業都有設立研發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也成立了很多新的研究中心,包括引進了很多新的大學建立分校,以及與海外的學校合作辦學,這對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提升都非常好。

  截至今年5月,粵港澳大灣區已建成34家國家級和71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掛牌運作,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邁入全球前列。

  “大灣區有人才,有全世界最大的供應鏈,還是全世界GDP最高的灣區。未來,大灣區發展數字經濟最需要的是人才和算力。”馮愈表示,背靠大灣區的人才優勢,商湯科技正迅速走向世界,目前已經開拓了南亞和中東市場。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