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對話何懷宏:GPT時代科學與哲學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眼”

對話何懷宏:GPT時代科學與哲學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眼”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3-11-28

  “GPT獲取知識的能力、計算和記憶的能力比任何個人都強,但沒辦法獲得基于人人身和意識的敏感性,還是創造不出有人類精神意味的作品。”

  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特聘首席教授何懷宏如此評價ChatGPT。

  但這并不意味著,它的繼續發展不會對人類構成威脅,人類不能任由ChatGPT等顛覆性技術毫無節制地發展。

  近日,何懷宏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與哲學對話”論壇上以《第一眼和最后一眼:哲學、科學與技術的分合》為題進行演講。

  他認為,人類向科學、向哲學投去的“第一眼”源于古希臘時期,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出于對世界的好奇、對純粹知識的渴望,樸素地探索著世界的本原。

  如今,科學與功用性強綁定,漸漸遠離哲學、遠離人文。成果轉化成了最大動機,人的牟利欲望取代原始的“好奇”。若ChatGPT、基因編輯等技術難守倫理邊界,象征告別的“最后一眼”終將到來。

  何懷宏進一步解釋,他并非倡導一種逆向的烏托邦,而是希望人類同時具備“第一眼”和“最后一眼”的心態,在技術與哲學的兩極中保持中道,以人文的眼光對技術進行全盤關照。

  “推動技術發展不是目的,應全面推進人類的福祉,推進人的精神人格的豐富,讓人生更有意義。”何懷宏認為,對一些挑戰倫理邊界的技術,以制度性規范、公開倡議等方式加以適當限制,是有必要的。

  同時,技術飛馳可能催生一個讓人文更警醒的時代,帶來某種“創造性”的復興。鑒于AI仍無法創作出有精神意味的作品,這種“創造性”體現的正是人類的不可替代性。

  “第一眼”與“最后一眼”

  南方財經:如何理解科學與哲學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眼”?

  何懷宏:工業革命興起至今,科學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漸漸遠離哲學、遠離人文,與技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科學的動機更多是為了成果轉化,滿足使用目的,不能轉化為技術的科學似乎就不是好科學。

  回看古希臘時期,從第一位哲學家、也是第一位科學家泰勒斯開始,他們就在探索這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就是人類從哲學與科學結合的角度向世界投去的“第一眼”。有人認為是水,有人認為是氣、是火,是一種不能再分割的“原子”,是“無限”,是“數”,等等。

  用現在的眼光審視“第一眼”,很多觀點都很幼稚、過時,比這更精細、更系統的知識在近代以來得到大大發展。但“第一眼”有非常寶貴的單純動機,是一種對純粹知識的渴望與好奇。

  所謂“最后一眼”,無論是個體還是人類群體,最后都會告別這世界,來自塵土,歸于塵土。到底什么時候是“最后一眼”,誰也沒辦法預測,有人認為還很遙遠。

  但現在,可以替代人類工作、甚至可能有了“意識”的人工智能出現了,可以從生理、從遺傳上改造人類的基因編輯技術也出現了,其危險性我們根本無法預料。也許,飛速發展的技術會讓這“最后一眼”來得更早。

  我想強調的是,我們要同時具備“第一眼”和“最后一眼”的眼光。人類內心要有一種警惕,知道自己的限度,在文明的兩極把握中道,以人文的眼光對技術進行全盤關照,確立一種比較平衡的心態。

  南方財經:科學與哲學的結合是一種什么狀態?

  何懷宏:科學與哲學的結合必須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不是庸俗的結合。庸俗的結合就是一種照搬的、教條式的結合,照搬一些現成的理論、教條式的觀點,結合科技的具體某個領域,就好像變成了一種指導、一種依托。

  哲學的本性是反思,反思就要帶著一個比較超脫的、批判的觀點來審視,不能局限于某一項具體技術,而要統觀全部技術的本性。

  AI創造不出有人類精神意味的作品

  南方財經:技術發展讓生活更便利的同時,也讓人有了更強的虛無感和危機感,比如人工智能已取代了部分人的工作,如今更是擔憂GPT會擁有自我意識。如何看待這種危機感?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普通人如何自處?

  何懷宏:我們確實要考慮自身的立足和長遠發展,回避那些可能很快被AI取代的工作,同時要思考如何讓自己更具獨特性和創造性。

  GPT獲取知識的能力、計算和記憶的能力比任何個人都強,但沒辦法獲得基于人人身和意識的敏感性,也就不具有人類的那種感情和創造性。拿媒體記者舉例,要做得更具獨特性、創造性,就要將AI做不來的做得更好,比如現場采訪、實地調查、隨機提問等。

  同時想想,我們到底要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要不斷地追求物質財富嗎?除了物質,可以考慮更全面地發展自己的精神和素質,在藝術、審美、信仰等方面有更多追求。

  畢竟,真正具有創造性的藝術作品,一定還是從精神發端的。提供再多素材、運用再先進的技術手段,AI還是創造不出有精神意味的作品。

  南方財經:從克隆,到如今的ChatGPT,科技發展衍生的倫理討論層出不窮。如何讓技術有節制、有邊界地發展?近年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等專項政策相繼印發,制度性的規范是否為有效途徑?

  何懷宏:高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有些技術不會傷害人,也有些我們現在無法完全預料它們的危險性。

  比如基因編輯,如果用于個體的疾病治療,其效果只會影響到這個人。但如果想通過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來一勞永逸地改造人的智力、性狀等,這可能造成原本沒預料到的后果,危害性難以估量。

  推動技術發展不是目的,應全面推進人類的福祉,尤其是精神的豐富,讓人生更有意義。從這個角度看,一味地追求技術發展絕對不是好事,對基因編輯等可能帶來更大負面影響的技術,還是要適當加以限制。

  在科技領域,目前面臨的有國家層面的競爭、公司層面的競爭等等。出于對在競爭中落后、“落后就會挨打”的擔憂,人的牟利動機變得非常強大。制度性的規范是一種有效途徑,不能說完全奏效,但可以約束一些人不至于越界。

  但是,政策法規上的規范遠遠不夠,還要在科研資金供給、技術手段的分享上更加謹慎,并要有相應的懲罰機制。

  同時,知識界、文化界、新聞媒體應該更多發聲;投資者可以劃定一些投資“禁區”,不去投資那些對人類造成巨大危害的試驗和研制;執政者則應該從國家層面研究政策法規要怎么具體落實,短期、長遠的影響,單面、全面的影響都充分地估計,支持什么、反對什么、限制什么、放開什么,要有一個全盤的考慮。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