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動蕩背后的理想與現實
在全球科技商業歷史中,或許很難找出第二家企業,在短短五天內換了四任CEO,OpenAI做到了。
在過去一周左右的時間里,圍繞著硅谷明星OpenAI和關鍵人物Sam Altman的這場風波引得全球矚目。就在外界以為Altman拿了喬布斯的“劇本”時,在微軟的斡旋和集體員工的威逼之下,Altman風光回歸。
當“權力的游戲”幾經反轉,AI安全和科學倫理的議題再度引發新一輪的討論和擔憂。OpenAI“宮斗”“政變”大戲雖然暫退帷幕,但理念沖突與路線之爭并未停止,天平最終是否不可避免地倒向一方,“受益者是人類”的最初愿景又能否實現?
治理模式走入分叉口
回看OpenAI最初宣布解除Altman職務的公告,開篇便以“OpenAI,Inc.,the 501(c)(3)”強調公司屬性,按照美國稅法,擁有“501(c)(3)”代號的組織即通常所說的“非營利組織”。
在科幻電影中,以盈利為目的的大公司時常扮演著“作惡”的一方。現實生活中,普通民眾對大型科技公司日益增加的權力也持謹慎態度。而非營利的屬性賦予了OpenAI“烏托邦式”的氣質,讓OpenAI在早期獲得了大量支持。
在2015年成立時,OpenAI發起團隊中除了此次“政變”中的關鍵人物Altman、Ilya Sutskever、Greg Brockman,還有已經退出的Elon Musk(馬斯克)。OpenAI成立之初的愿景是為了防止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積極推動開發造福全人類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讓每個人都用上,去對抗大公司或少數人對人工智能的壟斷。
然而,初期探索主要依靠的捐款資助并不足以覆蓋OpenAI推進核心研究所需的計算能力和人才成本,理想主義在2019年第一次站在了分岔路口。
為保持非營利組織的核心使命、治理和監督,同時籌集資金,OpenAI在2019年設計了一個獨特的結構。非營利組織作為這個結構的核心,完全擁有和控制一個管理實體(OpenAI GP LLC),該實體有權控制和管理營利性子公司;在OpenAI的安全和廣泛利益的指導原則下,子公司通過參與研究、開發、商業化和其他核心業務來實現OpenAI非營利組織的使命。
在這個結構之下,董事會被賦予了足夠大的權力,董事會作為OpenAI所有活動的總體管理機構,管理和監督所有活動,同時決定OpenAI何時達到、是否達到AGI的目標。
而按照“非營利組織的主要受益者是人類,而不是OpenAI投資者”的原則,投資者和員工的利潤被設置了上限,超出上限的所有剩余價值將退還給非營利組織。另外,董事會保持多數獨立,獨立董事不持有OpenAI股權,即便是作為CEO的Altman也不直接持股,而是通過他擔任董事長的Y Combinator間接投資。
從公開信息來看,這一獨特的公司治理架構正是由Altman主導設計的,但回頭再看,當初這套為了尋求最初愿景和商業發展平衡的機制,卻暗暗埋下了危機的種子,讓董事會有權力并最終在四年之后開除了Altman。
此次事件之前,OpenAI董事會共有六名成員,除了Altman本人外,還有OpenAI董事長兼總裁Greg Brockman、董事兼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以及另外三名不在OpenAI任職的獨立董事Adam D'Angelo、Tasha McCauley、Helen Toner。
誰是這次“政變”的主導者?根據Greg Brockman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回顧過程,Ilya Sutskever扮演了“話事人”的角色。不過,隨著更多內幕曝光,Adam D'Angelo和Helen Toner都被傳出與Altman存在矛盾,而被認為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隨著Altman回歸,OpenAI董事會重新改組,從六人變為三人,原董事中僅Adam D'Angelo留任,新增兩人:董事會主席Bret Taylor,之前曾任Salesforce高管、Twitter董事會主席,Larry Summers,曾任美國財政部長、哈佛大學校長。
截至11月22日,OpenAI初始董事會的三名成員均來自外部,但大部分的觀點都認為,這不是最終的名單。據外媒報道,根據外媒報道,這個初始董事會將會在一個30人的董事候選名單中進一步遴選出一個9人左右的OpenAI新董事會,作為OpenAI未來的最高決策機關。
很多懸念也等待答案,Altman會不會回歸董事會,持續投資的微軟對董事會席位一點想法都沒有嗎,這些問題或許會推動OpenAI的治理模式再次走入分叉口。
理念沖突與路線之爭
原董事會內部的矛盾,OpenAI員工的“站隊”,以微軟為代表的投資者們的表態,在短短幾天內持續點燃輿論沸點,但在外界樂見的所謂“政變”“宮斗”“逼宮”戲碼之下,非營利的美好愿景與商業發展的矛盾背后,OpenAI內部對人工智能技術路線的不同主張和理念沖突浮出水面,并引發了新一輪對AI安全的擔憂。
根據最初OpenAI董事會的公告,罷免Altman的理由是“他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不夠坦誠”。雖然被認為是“叛變者”的Ilya Sutskever很快就表態:“對之前參與董事會的行動深感后悔”,但這不代表Sutskever就倒向了Altman一派,兩位焦點人物對AI和AGI的不同理念也引發了新的討論。
在過去一年里,OpenAI成為了科技界的明星企業,作為站在聚光燈下的代表,Altman由此聲名大噪,外界更是冠之以“ChatGPT之父”的稱號。2019年,Altman主導了OpenAI制定了獨特的治理架構,并引入了微軟投資,雖然他試圖通過設置各項條款尋求平衡,但在提升ChatGPT能力和商業化上,Altman是高層中的“支持派”。
相比到處演講、對話政客的Altman,Sutskever似乎更符合大眾對傳統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低調、生活簡單、主張謹慎、重視風險與安全問題。在公開報道中,這位出生于蘇聯的以色列裔加拿大科學家似乎才是OpenAI的“靈魂人物”,他師從“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是機器學習領域的頂尖學者;谷歌為了招募他而斥巨資,而后馬斯克為了把他從谷歌挖到OpenAI,不惜和谷歌創始人“決裂”。
今年7月,OpenAI首次提出超級對齊的概念宣布投入20%的計算資源花費4年的時間全力打造一個超級對齊Superalignment系統意在解決超級智能的對齊問題人工智能的價值對齊(AI Alignment)是AI安全領域的一大核心議題,簡單來說就是用AI來監督AI,讓AI與人類社會的期望和價值一致。OpenAI的超級對齊團隊正是由Ilya Sutskever和Jan Leike共同領導。
在OpenAI宣布罷免Altman的大概半個月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了對Sutskever的專訪。其中提到,Sutskever認為,世界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他的公司和其他公司正在努力創造的技術的真正威力,他還認為,總有一天人類會選擇與機器融合。
而在11月6日的OpenAI首屆開發者大會上,Altman在秀出ChatGPT的各種亮眼成績外,還宣布本月稍晚時候將推出GPT Store(GPT商店)。若GPT Store如期推出,則意味著AI應用將加速涌現,生態及商業化進一步加速。
Altman回歸、Sutskever被踢出董事會,“商業激進”與“科學保守”,前者似乎占了上風,但對于AI和AGI的理念和路線之爭不會停止。目前可以看到的是,隨著罷免風波的暫時停歇,聲援Sutskever的大有人在,對強大人工智能的擔憂和質疑仍在,理性討論科學倫理和價值觀的聲音增加。事實上,這不僅僅是OpenAI內部需要解決的矛盾,亦是全球頂尖科學家和企業家、研究機構與科技公司、甚至是全人類需要長期面臨的挑戰。
微軟的意志與“陽謀”
OpenAI“宮斗”大戲高潮迭起的同時,微軟的股價起起伏伏,市值上下來回千億美元。關于這次鬧劇的“始作俑者”“前因后果”,眾說紛紜,但外界有一點共識:微軟或是最大的贏家。
在2019年宣布新的治理架構后,微軟向OpenAI提供了10億美元投資,雙方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并隨后擴大了投資以及在商業和超級計算合作的規模和廣度。
兩家公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2022年11月,OpenAI發布ChatGPT后,引爆了全世界的AI大模型熱潮。微軟憑借和OpenAI的合作關系,擁有OpenAI模型的獨家許可,隨后將ChatGPT引入到搜索引擎Bing中。據外媒報道,今年1月微軟向OpenAI追加投資100億美元。得益于ChatGPT系列產品引發的熱潮,微軟今年市值增加了近萬億,目前市值約2.8萬億,創下歷史新高。
雖然沒有在OpenAI董事會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砸進去數百億美元和緊密的合作關系之下,微軟在這場風波中始終站在第一線迅速反應,硅谷最杰出CEO之一的Satya Nadella更是通過此次事件讓外界看到他的成熟與老辣。這位在比爾·蓋茨口中“帶領公司前進的最佳人選”,或許是硅谷權力最大的印度裔。在擔任微軟CEO之前,Nadella是微軟云計算和企業部門的執行副總裁,先后領導Bing、SQL Service和大獲成功的Azure云計算等業務。
從時間線來看,OpenAI宣布解雇Altman之后,Nadella當天就發表聲明,表示毫不知情并承諾繼續與OpenAI合作。在Altman與董事會談崩之后,Nadella快速宣布Altman和Greg Brockman將加入微軟領導一個新的AI研究團隊,但他并不反對Altman回歸,同時表示OpenAI的治理結構需要改變。Altman重返公司后,Nadella表示為OpenAI董事會的變動感到鼓舞,這是增強OpenAI治理穩定性的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可以看到,Nadella在公開表態中始終保留余地,表面上未偏向任何一方,在斡旋之間為微軟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在OpenAI截至2023年6月28日對公司結構的介紹中,有關微軟的部分內容顯示:“雖然我們與微軟的合作包括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但OpenAI仍然是一家完全獨立的公司,由OpenAI非營利組織管理。微軟沒有董事會席位,也沒有控制權。”
四年前,微軟或許很難找到充分的理由要求入駐董事會,但經過這場風波和Nadella的“完美表演”之后,手握49%股份的微軟是否會向董事會席位發起沖擊?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