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一家機器人獨角獸,開始買買買了

一家機器人獨角獸,開始買買買了

新火種    2023-11-20

前幾日,工信部剛剛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一家中國人創辦的機器人公司,就接連出手兩次,收購了歐洲機器人明星項目,還戰略控股了的寶馬集團旗下的機器人子公司。

這家公司名叫思靈機器人(Agile Robots),創始人陳兆芃曾任德國宇航中心機器人和機電一體化研究所實驗室副主任。2018年,陳兆芃聯合同事彼得·梅塞爾(Peter Meusel)共同創業,5年時間就完成了7輪投資,背后站滿了全球頂級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方。

目前,思靈機器人在慕尼黑和北京設立了雙總部,其產品在醫療、汽車制造、3C電子等多領域得到應用,其成長經歷和投資并購堪稱中德合作的美好故事,在當下逆全球化浪潮中顯得尤為可貴。

牛X“上天”的團隊,要造最強力控機器人

思靈機器人的創立堪稱“中德合璧”。它的故事得從公司創始人、中國科學家陳兆芃說起。

陳兆芃從小熱愛宇航與機器人,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師從我國空間機器人領域泰斗劉宏院士。劉宏院士曾主持研制了我國首臺衛星服務機械手系統和空間靈巧機械手系統,并且成功應用于試驗七號衛星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碩士畢業后,陳兆芃在劉宏院士的推薦下,進入德國宇航中心攻讀博士。德國宇航中心是世界最早將智能機器人送上太空,并進行人機協作等復雜任務的航天機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并成功研制出力控機器人的機構。中心在機器人感知、力控系統、視覺系統、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領域保持著世界級技術領先優勢,是歐洲航天和相關機器人技術研發的學術殿堂。

陳兆芃取得博士學位后,留在德宇航工作了10余年,其最高職務任機器人和機電一體化研究所實驗室副主任,主持及參與歐洲宇航局、德國宇航局等多個項目。他參與研發的太空機器人,如今仍然在國際空間站上服役。

在進行學術科研的同時,陳兆芃也在思考將力控機器人技術應用于其他領域。據此前《第一財經》報道,陳兆芃曾經嘗試過將機器人用于一個全身癱瘓的美國老人身上。這位癱瘓20多年的老人通過腦機接口操縱機器人,第一次獨立端起了水杯。這次經歷讓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到2018年前后,機器人市場的需求增長和技術落地的時機成熟,推動了陳兆芃邁出了創業的一步。他帶著9位德宇航的同事辭職創業。其中包括當時年近60的合伙人彼得·梅塞爾。這位學界泰斗,擁有30多年的力矩傳感器及機器人設計經驗,是世界上第一款航天及民用力/力矩傳感器的發明者,其衍生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

不過科學家創業,從技術到商業化之間還得跨過巨大鴻溝。但巧的是,在陳兆芃剛剛創業時,天智航醫療科技董事長張送根,正在四處尋找能夠提供醫療協作機器人底層技術的創業團隊。他曾對媒體分析了對公司發展的擔憂:“第一,協作性機械臂完全從國外采購。第二,競爭對手可能把我們的供應商收購,導致不愿意供貨給我們。”所以天智航希望能夠建設具備自主可控的供應鏈。

最后,張送根找到了剛在創業的陳兆芃,兩人一拍即合。隨后,陳兆芃創辦了思靈機器人北京總部,解決了天智航手術機器人的產品需求。對技術要求最高的醫療行業,也成為思靈機器人從技術到產品的第一步。

思靈機器人向包括天智航在內的客戶提供的產品是“智能力控機器人”,這是一種更加靈敏和安全的智能機器臂。

按照陳兆芃的說法,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主要依賴于“位置控制”,即機器人會嚴格按照預先設定的位置軌跡進行運動,這局限了機器人在非標場景和人機協作場景下的可能性,這類工業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需要程序員提前編程,對機器下達指令。在標準化強的工廠里技術可行。但是在更復雜的工業環境、醫療環境中就束手無策。

而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需要自己規劃任務并執行,這意味著機器人需要強大的感知能力,“就是要讓機器人感知這個物理世界,讓很多不確定性的工作,能夠系統化、流程化的做出來。”

按照思靈機器人官方披露的信息,思靈的力控&力感知技術處于行業頂尖水平,通過AI算法以及自主研發的高分辨扭矩傳感器,實現了世界最靈敏的碰撞檢測能力。同時,思靈開發了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操作系統Agile Core、智能柔性機器人操作平臺Flexible Intelligent Platform (FIP)、仿人型五指智能靈巧手等產品。

思靈機器人也從醫療行業向3C電子、汽車制造等場景拓展。甚至還和投資方新希望集團合作,嘗試在智慧豬場項目中,利用機械臂為生豬打疫苗。

在過去的5年中,思靈機器人先后完成7輪融資。

投資方均是全球頂級機構與產業方:包括財務投資機構高瓴、紅杉、線性資本、軟銀愿景2號基金、C資本等;產業投資方天智航、新希望集團、工業富聯、小米、周大福等;銀行系機構招銀國際資本、交銀國際;此外還有中東機構阿布扎比皇室集團。

“頂級團隊+頂級投資人+產業方支持”,讓思靈機器人在短時間內就沖上了機器人賽道的全球獨角獸。在一次采訪中陳兆芃表達了對團隊的極度自信,“我們做航天機器人出身,(做其他機器人)是降維打擊。這種力控機器人或多感知機器人,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講沒有對手。”

密集出手,控股寶馬子公司

沒有對手的另一種方式,是把對手給買下來。

幾天前,思靈機器人宣布以285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22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同在慕尼黑的競爭對手——德國機器人公司Franka Emika。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也是德國機器人賽道的明星公司。

他們的產品與思靈機器人相似,是一款具有人類觸覺的機器人,并且基于人工智能的平臺,能把工業流程知識轉換為機器人自動化。其產品可以廣泛應用于機器維護、質量檢測、產品組裝、搬運碼垛、點膠焊接和拋光等工業領域。

之前這家公司還登上過德國《時代》雜志封面,并且獲得德國未來獎和創新獎等殊榮。而且,Franka Emika與思靈機器人“同根同源”,其創始人Simon Haddadin也曾是德國航天中心的員工。

只不過Franka Emika的商業化能力遠遠比不上思靈機器人。據此前媒體報道,Franka Emika的產品雖然收獲了好評和部分的訂單,但是整個公司遲遲沒有賺錢。一年多前公司團隊就已經陷入了財務危機。為了擺脫困境,公司一直在積極尋求外部投資者。但一直沒有與潛在投資者達成協議(這可能與公司股東層面分歧較大有關),最后不得不申請破產。

師出同門技術同源,地域相近管理文化也相近。關鍵是還很便宜,只有2.22億人民幣,僅為思靈C輪融資額的七分之一不到(C輪融了2.2億美元),這買賣看起來還挺劃算。

擊敗了其他競購對手,成為最終贏家后,思靈對自己的同門也十分慷慨:不僅承諾要繼續保留Franka Emika在慕尼黑的100人團隊,而且還會持續支持企業壯大,兩家公司要聯手,“一道塑造工業5.0的未來”。

收購完對手,野心勃勃的思靈機器人,轉頭又買下了寶馬的“親兒子”。

具體情況是,思靈機器人戰略收購了寶馬集團旗下子公司Idealworks(理想工廠,簡稱:IW)。雖然具體投資情況暫未披露,但是在思靈機器人的對外公告中,宣布已經成為IW的控股股東。

IW是寶馬集團在2020年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是在物流領域研發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早在2015年,寶馬就開始探索內部物流的未來可能性,當時設立了“物流NEXT”項目。這一項目是利用嵌入式計算、增強人工智能來重構內部物流體系。2020年秋,該項目被寶馬獨立出來,作為一家全資子公司來經營。

據官網顯示,IW的產品組合包括智能自動化平臺 AnyFleet、自主移動機器人iw.hub 和移動機器人操作系統iw.os。

目前,有600多個iw.hubs機器人被送進了寶馬集團的內部工廠。這些智能機器人每天執行約30000個訂單,“不辭辛勞”地為汽車制造運送零部件。除此之外,IW還將產品送進了時尚在線平臺 Zalando、物流運輸公司Geis以及汽車供應商 Dr?xlmaier等公司。

而且在去年,IW還與英偉達公、微軟、寶馬一起,發布了全球最大的制造業人工智能參考數據集SORDI。該數據集包含80多類80多萬張生產資源的圖像,專為制造業的工業場景設計,可以加快機器人在工廠環境中設備識別的神經網絡訓練。

而這次IW愿意吸收思靈機器人的投資,也是看中了思靈機器人在機器人賽道的技術實力和在中國的市場資源。

寶馬集團生產網絡與物流主管 Michael Nikolaides 就評論說,“通過與思靈機器人公司合作,idealworks將進一步擴大其機器人生態系統,在軟件和硬件領域推廣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此次合作還將加速業務部門的國際化進程。”

此處提到的國際化進程,想必中國市場就是其中之一了。畢竟公司官方披露,IW的全球業務最早將在明年擴展到亞太地區。

思靈的創業故事,恰恰展示了中德兩國機器人產業之間交流,不論是發軔于德國宇航中心,還是崛起于中國產業生態,抑或再投資德國的智能制造,機器人的故事必然是一個全球化的故事。思靈的slogan是“鏈接人工智能與物理世界”,當下的科技與商業世界更需要相互合作與更緊密的“鏈接”。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