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單”的人形機器人|聚焦
《科創板日報》5月18日訊(記者 敖瑾 李明明 陳美 余詩琪) 在樂聚機器人位于蘇州的生產車間,“夸父”人形機器人沿著流水線依次完成組裝、調試和系統校驗。幾乎每一臺剛剛下線、通過測試的“夸父”,還來不及“休整”,便被工程師穩妥地安置在定制運輸箱,即刻發往客戶手中。
“現在基本是下線一臺,就交付一臺。”樂聚(蘇州)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松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公司去年交付量是100臺,今年一季度訂單量增長了200%,“今年總交付量預計將進入千臺級別。”
這樣的小規模“爆單”場景并非只發生在樂聚的產線上。最早讓行業和資本市場的目光從充滿爭議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再次轉回到量產交付情況上的,是宇樹創始人王興興近日的一場公開演講,他表示,目前包括宇樹在內的人形機器人企業發展都處于良好狀態,“很多企業訂單都爆掉了。”
對于一個從2023年末才開始熱度漸起的新興行業,人形機器人的“爆單”可以說來得又猛又急,問題也由此緊隨而來:爆單背后的客戶需求是否真實可持續;這些造價不菲的“鋼鐵員工”,又多大程度上能在應用場景創造真正的價值,抑或仍只是資本游戲里的泡沫注腳。
多家企業表態“爆單”用“爆單”概括行業現狀的王興興,事實上一直對宇樹自身的具體出貨和訂單數據保持緘默。不僅市面上并沒有來自宇樹官方披露的相關數據,對于《科創板日報》記者針對“爆單”一說的提問,宇樹方面也以“具體數據不方便公開”為由婉拒了采訪。
但宇樹的需求熱度在公開的招投標信息中可以得到側面印證。據天眼查的統計數據,宇樹今年截至目前中標了25個公開采購項目,已經接近了2024年全年32次的中標訂單總量。
認可“爆單”說法的,還有因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而聲名鵲起的松延動力。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姜哲源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其N2機器人”小孩哥”大定數量已突破1000臺。
記者在松延動力近期舉辦的生態戰略啟動大會現場亦注意到,各地的渠道商、代理商、集成商以及投資機構都有到場參與;公司方面透露,“近期幾乎各省都有渠道商代理商找上門來,同時還有不少海外代理商前來接洽。”
一季度訂單量上漲200%的樂聚機器人在采訪中也提到了海外市場情況。王松透露,除了國內的主要市場,“樂聚在美國、中東、歐洲等地也交付了很多海外客戶。”
有產業鏈企業亦表達了對人形機器人本輪訂單躍升的感知。機器人核心部件廠商步科股份董秘劉耘告訴記者,單一人形機器人客戶去年對電機的訂單需求在百臺到千臺的數量,而今年則出現了訂單過萬的情況。“目前,公司仍在積極部署人形機器人這一方向的系列產品。”
擁有智能仿生手產品的傲意科技也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快速發展為靈巧手領域帶來了顯著的增長機遇,公司已觀察到人形機器人行業、工業自動化及科研客戶對高精度靈巧手的需求明顯提升,目前訂單量同比去年有基本2倍的顯著增長,部分客戶甚至提前鎖定產能。
科大訊飛作為語音技術服務商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交互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公司相關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近期機器人交互相關需求激增,“這表明機器人正在更多場景下進入實際應用。”
爆單背后,誰在下訂?在《科創板日報》記者的廣泛調研中,多家人形機器人廠商均表示,公司訂單需求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實驗室、商業服務以及工業應用這三大場景。
此前有分析稱,從宇樹2021年至今年3月百余筆中標項目來看,科研類高校是撐起宇樹訂單的需求主力。不過,從今年的中標情況來看,宇樹的客戶結構似乎有所改變。20余個中標項目中,僅有一個招采單位是高校——同濟大學,其余采購方則主要為電力、通信領域的大型國央企。值得一提的是,同濟大學貢獻了宇樹公開中標項目中最大的訂單金額,達825.66萬元,采購內容是10個單價70萬元的H1-2通用人形機器人。
另一表達了訂單量上有所突破的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則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公司預計落地至少400臺全尺寸大人型產品,其中200臺進入工廠,用于工業生產相關場景;另外200臺進入零售門店,主要承擔商超導購等工作。
在今年較為明朗的落地計劃下,該公司對明年的訂單也充滿了信心,預計能實現千臺級別的交付量。而對于客戶畫像,該公司人士表示,以上市公司為主的KA客戶是主要買家,客戶數近20家,涉及主機廠、半導體設備廠、智能制造企業等領域。“這些KA客戶,都對工廠場景提出了包含四道基礎工序在內的更進階的產品需求,公司在積極儲備相關技術和設備。”該人形機器人公司談到。
工業場景是人形機器人落地能力公認的最終“試金石”,可以看到,大多數人形機器人廠商當前也在朝著這一方向進行發力突破。“若工業產品能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再表現出更強的穩定性和更高的效率,工業接下來有希望成為我們的落地應用主戰場。”另有不愿具名的人形機器人廠商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在拿到訂單和實際交付之間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姜哲源對《科創板日報》記者坦言,交付確實是松延動力今年最大的考驗。為了實現批量化交付穩定可靠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公司在北京、常州、東莞分別都布局了生產基地,為產品交付提供保障。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形機器人廠商人士對記者表示,供應鏈管理成為帶動交付節奏的關鍵。對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而言,人形機器人目前訂單量不大,因而它們接單和安排生產的意愿主要基于對人形機器人發展前景的看好,“但當遇到訂單量突然暴增的情況,人形機器人企業的交期可能和供應商的大客戶訂單排期產生沖突,這時供應商能否優先滿足于人形機器人企業,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對此,劉耘則表示,過去確存在這種人形機器人企業優先級靠后的情況,“但當前是有提升的,主要還是按訂單走。”
另有長期關注機器人領域的VC投資人亦對記者表示,爆單帶來的挑戰確實有一部分體現在供應鏈上,“本質還是主機廠自身產品的一致性能否得到保證,核心是上游供應鏈的管控能力,這考驗著技術出身的創始人對供應鏈‘老炮’的管理和拉攏能力。”
該投資人進一步表示,相比于交付,更大的挑戰還在于后續對已出貨機器人的運維。“把機器人全生命周期成本拉出來看會發現,機器人的制造成本不是最大的成本,運維成本和機器人的使用周轉率才是最值得關注的部分。”
爆單熱潮能否穿越周期?進入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大眾、市場和資本熱度均肉眼可見地持續走高,每一輪熱度都由標志性的事件或關鍵人物的公開表態助推升高。而不同于春晚舞臺和人形機器人馬拉松等更偏向于展示型的事件,以及朱嘯虎此前作為資本市場代表的退出表態,來自行業頭部企業的代表人物有關訂單量的公開發言,顯然能提供一個更接近實際情況的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觀察窗口。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形機器人廠商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企業這一階段的爆單,相當于在商業化落地上實現了突破,而不再是只停留在視頻炫技的階段——只有流量但在商業化上不被認可。“可以類比新能源車當年量產爬坡的階段,或者說去年人形機器人還處在從0-1的階段,而當前的小批量爆單,則意味著行業進入了從1-10的階段。”
而上述VC投資人則表示,人形機器人的這一階段的爆單,很大程度上并非場景真實需求的體現,“本質上是熱錢疊加政策帶來的泡沫,目前產業對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心態還是fomo(錯失焦慮)。當客戶采購后真的嘗試把機器人耦合進場景,可能會發現和當初的設想完全不一樣,這時候就一定會有泡沫和濾鏡的破碎,會帶來一波產能的過剩和閑置,這可以說是國內制造業的普遍發展歷程。”
但其認可這是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開端,“新技術從產生到具備普適性都逃不過Gartner的技術成熟曲線路徑,泡沫是產業實現真正理性前最后的黑暗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爆單或不可持續,甚至在明年下半年可能看到明顯的賽道衰退跡象。”
一位頭部硬科技機構聯合創始人亦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作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訂單激增更多是政策紅利和資本驅動的結果,但批量交付能力不足、場景有限等方面因素可能導致階段性波動。
多名受訪者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可以實現批量交貨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事實上僅有少數,用在工業場景的大批量交貨則更是少之又少。
而批量交付,再進一步延伸,又取決于大小腦、解決方案合作商以及實際場景等的充分準備。據多名行業人士及投資人士在采訪中表示,大腦最大問題還是環境感知和決策聯動仍不夠完善,本質是訓練數據還遠不足;解決方案合作商的問題主要在于缺乏基于場景做二次開發服務的能力;場景有限則主要表現在,太難的場景目前人形機器人還難以實現,而太簡單的服務及特種機器人又已經可以實現,人形機器人就出現了難以發揮作用的無力感。
而在解決方案合作商這一環節,目前出現了全新的趨勢。為溪創投投資總監楊靖奕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當前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有海外成熟的解決方案商,會購買宇樹的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做開發和訓練,再提供給當地的客戶。由此,具身智能領域未來的全球格局可能會發展為:中國成為具身機器人基礎版本的最大供應商,而全球每個地區的合作伙伴根據當地的具體場景做機器人的應用開發。”
行業內外普遍認為,GPT3.5出現是人形機器人曙光初顯的關鍵時刻,尤其是對于宇樹早在2016年就在機器人領域跋涉的企業來說,是難得的機遇,更可以稱得上是續命的金稻草。而如今行業行至烈火烹油的盛景,未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技術和商業落地上都需要下一個GPT3.5時刻。這輪小規模的初步“爆單”,或許能成為開啟的前奏。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