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人工智能的“奇點”時刻
當前,全球正迎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奇點”時刻。能自主決策的AI Agent、靈活作業的人形機器人、精準診療的醫療AI……AI技術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這場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賽道上,中國憑借完整的產業鏈、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持續的底層技術突破,正逐步從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參與者"躍升為"領跑者"。
為什么沉淀數十年的AI技術,會在今年迎來商業化“奇點”?中國又將在這場科技革命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要理解這場變革,我們需要厘清三個核心問題:
1)AI產業生態的價值如何分布?—— 從芯片到算法再到場景應用的完整圖譜
2) 為何2025年是AI產業商業化的重要節點?—— 技術、政策、市場三重臨界點的交匯
3) 中國憑什么成為AI競賽的領跑者?—— 從供應鏈到應用場景的"四位一體"優勢
Q1: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主要包括什么?
人工智能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生態,大致可以分為基建、模型和應用三大環節。
在基建領域,算力與數據構成了AI發展的“地基”。這里包括基礎芯片、基礎軟件、網絡設備、計算設備及IDC服務等環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產化率從2019年的不足15%提升至2024年的35%,自主可控的需求正在推動國內硬科技環節快速成長。
模型環節是AI技術的基石,起到"大腦"的作用,主要涵蓋算法研發和大模型訓練。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內大模型企業,通過MoE架構訓練和混合精度使用等工程化創新,將訓練成本降低至可比模型的1/5,推理成本僅為OpenAI o1的1/10,這種突破性進展正在重塑行業格局。
在應用端,AI技術正在賦能千行百業。從FSD實現超600公里無接管駕駛,到宇樹G1人形機器人售價降至9.9萬元,應用場景呈現爆發式增長。ARK預測,到2030年,僅人形機器人在制造業和家庭場景就能創造26萬億美元價值。
Q2:人工智能產業為什么在2025年"未來已來"?
2025年被視為AI商業化爆發的“奇點時刻”,三大驅動力推動質變:
技術突破臨界點:技術突破方面,AI Agent已從簡單的聊天機器人進化為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數字員工"。
根據ARK研究,企業軟件投入增速將在2024-2030年間實現翻倍增長,從15%-23%躍升至27%-39%。這種躍遷的背后,是像DeepSeek R1這樣的模型已經能夠處理復雜工作流程。
圖:AI未來發展方向
數據來源:易方達整理
政策與資本共振:政策與資本的雙輪驅動為AI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人工智能+"和"低空經濟"寫入國家戰略,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100家AI領域獨角獸企業。
全球創新周期重啟:從全球創新周期來看,AI正處于類似1980年代個人電腦、2008年前后智能手機的爆發前夜的滲透率水平。
麥肯錫最新研究顯示,生成式AI的全球滲透率目前僅為8%,相當于互聯網發展早期的水平,但每年已能創造4.4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這個新賽道上展現出獨特優勢,有望占據全球AI市場30%以上的份額。這種歷史性機遇,疊加我國在市場規模、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優勢,使得2025年成為布局AI產業不可錯過的關鍵時點。
圖:技術成熟度曲線
數據來源:BoA,IBIS World,Statista,Goldman Sachs,其中互聯網滲透率采用美國PC滲透率進行估算,移動互聯網滲透率采用美國智能手機滲透率進行估算,生成式AI滲透率采用ChatGPT和Gemini在北美地區(美國和加拿大)用戶數估算,生成式AI后續滲透率虛線部分僅作為線性外推示例,不構成對未來的滲透率預測
Q3: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為何領跑此輪機遇?
中國在AI競賽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正在從全球產業的參與者變為推動者。
供應鏈優勢構筑護城河:以人形機器人為例,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機電一體化產業鏈,從諧波減速器到伺服電機,集群效應使得中國機器人的量產成本顯著低于海外。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在2024年達到392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應用場景的深度和廣度無可比擬:在醫療領域,AI輔助診斷系統已逐步接入醫院,處理大量影像數據;在交通領域,Apollo自動駕駛測試里程不斷突破。這種真實場景的淬煉,使得AI模型的迭代速度不斷加速。
技術創新進入"無人區":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探索正在走向產業前沿,DeepSeek創新的MLA架構使模型訓練能耗降低60%,我國在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已與國際并跑。
從全球視野看,中國AI產業已形成"供應鏈+場景+技術+政策"的四位一體優勢。這種全方位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商業落地速度上,更反映在標準制定的話語權上。
目前,中國企業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領域的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正在從技術應用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正如麥肯錫報告指出,中國有望在2030年占據全球AI市場30%的份額,成為引領AI革命的核心力量。
Q4:用ETF投資人工智能領域
人工智能未來已來。AI革命已從實驗室走入千行百業,2025年將成為價值重塑的起點。通過指數化投資,可以一鍵配置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分享AI時代的紅利。
人工智能產業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優質ETF產品,投資者可根據對不同細分領域的判斷進行配置。
全產業鏈布局工具:
對于希望一鍵配置AI全產業鏈的投資者,相關產品科創人工智能ETF(588730)和人工智能ETF(159819,場外聯接A類:012733;C類:012734)。
科創人工智能ETF(588730)跟蹤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從科創板市場中選取30只市值較大且業務涉及為人工智能提供基礎資源、技術以及應用支持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反映科創板市場代表性人工智能產業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
基建領域投資工具:
在AI算力基礎建設環節,芯片ETF易方達(516350,場外聯接A類:018411;C類:018412)是布局半導體國產化的核心工具,聚焦半導體龍頭企業。更細分的方向可以選擇半導體材料設備ETF(159558)等。
應用領域投資工具:
機器人ETF易方達(159530,場外聯接A類:020972;C類:020973)有望直接受益于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跟蹤國證機器人指數,4月10日修訂后該指數人形機器人占比高達53%,且長期收益和彈性都更好。截至4月23日,國證機器人指數近五年的年化收益率為9.89%,中證機器人指數為5.96%,相比之下國證機器人指數收益率高近4%;2024年9月以來國證機器人指數收益率55.46%,較同類指數高4.76pct,彈性優秀。
消費電子ETF易方達(562950,場外聯接A類:018896;C類:018897)聚焦AI終端創新,成份股篩選標準強調AI屬性。
軟件ETF易方達(562930,場外聯接A類:019061;C類:019062)專注于AI應用落地,重點配置辦公、醫療、金融等行業的軟件龍頭。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