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鐵引爆中國城軌的DeepSeek時刻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垂域大模型賽道,青島拿下了極具分量的一席。
4月25日,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主辦、青島地鐵集團承辦的智慧城軌2025青島現場會首日,由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牽頭、青島地鐵研發的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發布。這一重大技術突破將填補城軌行業應用空白的實際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
這意味著,下一步,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重塑還將提速,而智慧城軌與AI深度融合也是行業必答題。
不夸張地說,此次青島地鐵推出城軌大模型,可以看作是中國城軌行業的“DeepSeek時刻”,其在多個層面均創下了行業第一。
比如,在技術創新方面,其完全解耦設計和全棧自主化路徑為行業樹立了技術標準,避免對通用模型的依賴;
在模式創新方面,通過“伴隨式研發”深度結合業務需求,推動AI從“工具輔助”升級為“決策核心”,例如供電智能體實現工單自動派發與風險預警;
在生態構建方面,帶動極視角、新華三等上下游企業參與技術迭代,形成“以場景養技術、以技術拓場景”的正向循環。
而對于青島來說,人工智能與軌道交通裝備,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全市“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優先發展和突破發展的重點產業,而且青島已經明確將城市軌交大模型作為重點發展的垂直大模型之一。
在此前智慧城軌建設基礎上,青島地鐵首發城軌大模型,既展現出作為國企扛起青島產業創新的使命擔當,又為全國智慧城軌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先行鋪路。
未來,隨著青島地鐵垂域大模型、TACS等技術成果在全國的推廣復制,青島地鐵也將成為青島新質生產力的一張新名片。
1
由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主辦、青島地鐵集團承辦的智慧城軌2025青島現場會可謂看點十足。
一個重要細節是,現場會首日放到了位于西海岸新區的抓馬山車輛基地,這里是被稱為“最聰明列車”的青島地鐵6號線的車輛基地。
青島地鐵6號線在全國城軌行業有著特殊意義,它是全國第一條全自主運行系統(TACS)示范工程,也是全國首條全線采用全功能、全場景、全要素的智慧車站線路。
青島地鐵也正是在6號線一期智慧城軌基礎上,從2023年11月就開始制定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軌規劃,將大模型融入到智慧城軌技術體系,建設智算中心、AI平臺、模型測評平臺,開展數據治理,研發青鐵大模型和智能體,推動城軌運營提質、降本增效。
此番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將總結和交流《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發布五年的交流會放到這里,而且重磅推出城軌行業大模型,也是對6號線運營成果和青島地鐵智慧城軌建設的充分肯定。
4月26日也是6號線正式開通運營一周年,青島地鐵也系統總結了相關運營數據:
在16項行業核心指標中,12項實現“0觸發”,13項指標達到或超越線網最優水平。人工、能耗、檢修等運營成本顯著降低,年節約成本約9180萬元。安全上,故障率降低約51%,可靠性由99.99%提升至99.9996%,高危物品檢出率超過98%;質量上,服務更精準、主動、貼心,檢修質量更可靠、不漏不錯;效率上,原人工檢修工作中58%實現智能化替代,生產運作效率和應急響應效率提升30%;效益上,年節電1769萬度,占6號線年度總用電量30%。
首日現場會的另一個細節是,國家發改委產業司相關負責人專程趕來參加。
在國家大力推行“兩新”、“兩重”戰略的背景下,同時肩負服務民生、支撐發展雙重使命的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也將迎來全新的投資機遇。
當前全國城軌建設逐漸轉向“建設運營并重、以運營為主導”階段,面臨運營成本高、安全壓力大等難題。
這意味著,相比于此前城軌建設時期的大投資,通過對既有線路的智慧化改造包括更深層次的垂域大模型建設,將成為城軌行業未來投資的重要發力點。
2
具體看青島地鐵此次發布的城軌行業大模型,以場景牽引、數據驅動的伴隨式研發模式,具備完全解耦、全棧自主化、大小模型融合、數據思維鏈四大創新亮點。
其中,在數據思維鏈方面,城軌行業大模型打破傳統垂域大模型數據稀缺性的痛點,依托青島地鐵乃至全國城軌行業龐大的數據基礎,將超1.4萬份行業文件和超19.7萬份青鐵文件形成城軌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提升模型專業能力和準確性,增強輸出結果可信性。
在大小模型融合方面,借鑒MOE架構(分診就醫),建設1個大模型+18個智能體的混合專家型大模型,能全面覆蓋159個軌道交通運營場景。
而700億以上的模型參數,大大保證了大模型的學習能力和適用性,在處理生成文本、語言、圖片、視頻等類型數據項更具優勢。
據了解,青島地鐵目前已完成垂域大模型1.0版本研發,并在6號線完成初代大模型研發部署、模型評測,以及供電、車輛、機電和智慧車站4個智能體的上線試運行,賦能設備維修、乘客服務、運營組織、應急處置等業務領域,大幅縮減作業流程并縮短故障處置時間。
從具體實踐來看,隨著應用場景的豐富和高質量數據的訓練,城軌行業大模型將推動智慧城軌建設邁入“類人化”主動思考階段,更加“聰明”,高效分析、指導決策。
以智慧運維場景為例,此前的供電智慧運維主要基于BIM數字孿生技術,可在20分鐘完成全線變電所一鍵巡視,應用大模型后,若設備跳閘,智能體可主動列出作業風險點,并生成處置建議和物料清單,人工操作流程由26步縮減至8步,處置效率提升70%以上,進一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據測算,青鐵大模型應用體系搭建完成,場景全域覆蓋后,預計青島地鐵運營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動服務提升超60%、生產作業流程縮減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線網預計可實現運營成本年節省超10億元。
3
對于中國城軌行業來說,青島地鐵的貢獻不僅在于創新研發了城軌行業青鐵大模型,更重要的是為整個行業搭建了一個人工智能與城軌行業融合發展的聯合創新體。
早在2023年11月,青島地鐵集團按照“業主主導、內聚外聯、生態協同”的組織原則,主持召開人工智能實施專題會,聯合集團及下屬子公司、山東大學、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興通訊、曙光信息產業、新華三、山東極視角、華為、北京國信會視等19家單位,研究成立“青島地鐵人工智能聯合創新體”,集結技術專家與AI訓練師團隊共計300余人,形成“聯創體+實驗室+突擊隊”的研發體系,開展“軌道交通+人工智能”1123N行動。
以極視角為例,這家堅定看好青島豐富應用場景、將總部從深圳搬到青島的人工智能算法商城,在青島地鐵“垂域大模型研發”工作中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
據極視角聯合創始人陳碩介紹,在前期規劃設計上,參與了人工智能平臺、多模態大模型、智能體等板塊方案設計;在前置實驗階段提出并實現了“AI+框架保護動作處置流程優化”;在研發成果輸出方面,先后主導及參與研發了數據標注平臺、辦事指南智能體、供電智能體、智慧車站智能體等,并協同青島地鐵總結、沉淀過程中的科技成果創新、經驗、方法論、標準規范等;在青島地鐵提出的“伴隨式”研發模式上,公司先后投入各類技術崗位員工40余名。
城軌大模型中目前已經運行的供電智能體,就是由極視角參與研發。
城軌大模型的發布只是開始,未來在更多城市和更大范圍應用場景的復制推廣,也將為包括極視角在內的相關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據測算,城市軌道交通單條線路智慧化改造成本約兩億元,全產業鏈規模近千億元,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前景廣闊。
而且,通過智慧化改造帶來的運營效率提高也將大大減少成本回收周期。
以青島地鐵6號線為例,綜合考慮當前系統維護運行成本及人力降本效益、維修降本效益、節能效益,全部功能實現后,6號線車輛智慧運維系統節省1369萬元/年,成本回收周期為1.7年。
進一步看,青島地鐵推出的城軌大模型,由于采用完全解耦設計,算力、平臺、大模型完全獨立,具備部署未來更優模型的能力,相當于既可以隨時更新升級,又可以無縫銜接適配各地已有的智慧城軌建設。
此外,城軌大模型還可應用于產業園區、港口、電力、水務的設備運維,如機場的乘客服務,裝備制造業的產線運維,運營商的運營服務及鐵路的等全場景,賦能千行百業。
這無疑是個更廣闊的市場。
原文標題:青島地鐵引爆中國城軌的DeepSeek時刻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