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談“教育+AI”: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題:委員談“教育+AI”: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中新社記者 徐雪瑩 崔白露
上海市閔行區田園外語實驗小學最近迎來一件長須鯨骨骼標本,還有一位特殊“講解員”——名為“鯨彩世界”的AI互動裝置負責答疑解惑。裝置模擬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的語音。
隨著AI熱潮引發全球關注,AI賦能教育的實踐頻頻上新。
今年全國兩會,中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答問時說,要把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起來。
這一結合有何必要?怎樣推進?
2021年12月9日,24米長的長須鯨標本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拼裝完工。這個標本的原型是2017年3月20日在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海面被發現的死亡須鯨。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當下國家發展處在重大轉型期,需要更多創新型人才。”倪閩景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應試導向的教育流水線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更有可能被AI替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同樣提及,AI時代,對思維的培養更加迫切,教育體系應從知識培訓型為主轉向思維培養型為主。
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在倪閩景看來,推進人工智能教育,除開設專門課程,更要對既有課程進行調整,“最需突破的,是讓教育內容、目標、方法等適應AI時代”。
“建議多做一些試點觀察,分類、逐步推進。”徐星強調,要考慮到不同階段孩子的認知學習規律,避免“一刀切”式推動。
2024年11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競賽在呼和浩特市舉行。 中新社記者 劉文華 攝
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算力支持……面對地區間教學資源分布不均,AI教育是拉大鴻溝還是彌補差距?
徐星認為,AI給教育普惠帶來新機遇。他提出,要利用好中國在AI領域的垂直行業模型發展優勢,訓練出符合中小學科學教育場景的大模型,讓AI伴學成為鄉村地區師生的助手。
同時,AI讓教學“私人訂制”不再遙遠。全國政協委員、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受訪表示,AI為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構建了多維的幫助體系,如輔助教師精準診斷學情、定制教學內容;創建虛擬沉浸式場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等。
2020年11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三中的學生在3D模擬仿真實驗室中進行模擬電場線實驗探究。2019年1月,寧夏成為中國首批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的地區。 劉宵華 攝
徐星觀察到,現階段的AI模型依然存在“幻覺”風險,即模型生成內容與事實或用戶指令不一致。處于智力發展階段的中小學生,有時難以辨別錯誤信息。“要保證應用于中小學教育的AI模型質量過關。”
怎樣防范AI代寫、AI作弊等潛在問題?高金鳳指出,教師應從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習引導者——引領學生正確看待AI,“大膽接納,小心使用”;發布驅動性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欲望,引領他們從使用工具到創造工具。(完)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