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場景、五大賽道,5億資金扶持!上海徐匯加碼AI城市治理
《科創板日報》4月16日訊(記者黃心怡)今日,上海市徐匯區發布了六大人工智能治理場景,并啟動五大賽道揭榜掛帥計劃。
近年來,通過構建“實景三維數字孿生底座”“三體城市系統”“政務服務大模型”等創新平臺,徐匯已形成“數據驅動、AI賦能、場景落地”的完整治理生態,率先建成全市首個區級數字孿生城市,通過“天空地”一體化數據采集和生成式AI三維重建技術,實現全區60萬個分層分戶單元的精細化映射,并依托立體空間網格編碼體系,為每個實體對象賦予“數字身份證”,構建了“人、房、業、物、事”動態聯動的城市治理中樞。
此次發布的6大場景與5大賽道是徐匯區在城市治理上的再次升級,標志著徐匯區在人工智能技術與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探索中邁入量子城市新階段,打造時空聯動、虛實相生的數字體系,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科創板日報》現場獲悉,這六大場景重點覆蓋城市底座、安全管理和產業服務三大領域,融合AI大模型、區塊鏈、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分別包括:
三維智眸——實景三維助力高效能治理。基于徐匯區全域實景三維模型,通過生成式AI實現建筑、道路、管網等要素的自動重建與動態更新,為城市規劃、應急響應、公共安全提供“毫米級”空間分析能力。
三體智腦——“三體城市”治理系統。依托多模態AI中樞,構建數據智能體、智慧有機體與價值共同體協同的治理體系。 該“三體城市”治理系統與騰訊云合作,騰訊云區域解決方案負責人解來甲介紹,該系統通過引入大模型幫助城市管理提效和增速,涉及數據獲取、事件派單、大模型統一管理等環節,對330種算法、20種知識圖譜、8類大模型進行了統一管理。
電安哨衛——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管理。目前電動自行車充換電柜在上海的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群體中使用廣泛,而徐匯在全國首創“區塊鏈+AI”充換電風險預判平臺,對18萬條電池生命周期數據上鏈溯源,結合電流過載AI預警與工單自動派發,實現隱患發現到閉環處置的全流程數字化。
“徐匯區6000充電端口、4000塊電池數據已經接入這一平臺,利用區塊鏈進行數據共享。基于充電過程的數據,對充電電流進行檢測,一旦發生電流異變情況可以實時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現場處置。”中國鐵塔上海分公司技術支撐中心主任李智向記者介紹。
消安迅瞳——透明化戰場。徐匯區打造全國首個消防“數字透明化戰場”,集成2萬余棟建筑數據、5萬路監控視頻和無人機蜂巢系統,實現火場生命體征監測、供水線路智能規劃等功能。
政通智服——政務服務大廳2.0。徐匯政務服務大模型作為全國首個政務垂類模型,已實現65%高頻事項的智能導辦,窗口辦理時長縮短33%,新人培訓周期壓縮50%。而該政務大廳以通義千問大模型為核心,構建“邊問邊辦”智能導辦體系,企業咨詢可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獲取政策匹配、材料預審等10輪以上深度服務。
經創云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平臺。徐匯區首創“徐三多產研體系”,通過AI大模型構建企業技術關聯圖譜,覆蓋數千余家數字經濟主體。平臺可智能分析產業鏈強鏈補鏈需求,精準推送招商線索,助力徐匯在AI芯片、低空經濟等賽道形成集聚效應。依托“模速空間”“數鏈空間”等載體,徐匯區已吸引133家人工智能及區塊鏈企業落地,形成從數據標注、算法訓練到場景落地的完整產業鏈。此次發布的“經創云樞”平臺,更將聯動長三角超200家科研院所,共建AI治理技術聯盟。
徐匯區還同步發布五大賽道揭榜需求,并面向全球招募量子城市治理解決方案,涵蓋AI+建筑安全監測、AI+數字經濟治理、AI+社區安全治理、AI+應急救援調度、AI+交通治理。
徐匯相關領導表示:“揭榜掛帥機制將打通‘政產學研用’鏈條,未來三年計劃投入5億元扶持資金,吸引全球頂尖團隊共建AI治理開放生態,共創量子城市治理新篇章。”
活動現場,徐匯區政府與騰訊云數鏈科技、商甲信息科技、零數眾智科技、沃趣云數科技等10家企業簽署戰略協議,聚焦數字孿生、區塊鏈、大模型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首批簽約企業涵蓋AI技術研發、算力支撐、區塊鏈等全鏈條產業,預計帶動相關產業投資超20億元。
近年來,上海徐匯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發布了《徐匯區關于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徐匯區關于推動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徐匯區加快建成全國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等產業政策。
2024年徐匯區人工智能產值達885億,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迄今,全區人工智能企業近千家,累計落地大模型企業368家,已備案大模型39個,市級占比約59%;已完成服務登記31個,市級占比約39%。
這兩年聚焦人工智能在垂直領域的應用,徐匯區還重點建設了一批孵化器,著力打通“孵化-轉化-產業化”鏈條,推動科創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全區已布局了20家孵化器,其中人工智能領域有10家,包括“模速空間”大模型、“數鏈空間”區塊鏈、“智儀空間”AI+儀器儀表,以及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智能骨科與神經系統裝備、人工智能金融、智能駕駛等。
(文章來源:科創板日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