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器人技術實現飛躍式發(fā)展!喬紅委員:人形機器人不久將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2025年3月4日14時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
首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
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
在回答關于機器人技術發(fā)展的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tài)AI系統(tǒng)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喬紅說,我國機器人技術已得到飛躍式發(fā)展,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顯著減少,近三年我國工業(yè)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的1/2以上,探月機器人帶回月壤。人形機器人形狀像人或仿人,自由度非常高,它可以直接使用我們的工具,也就是說很可能代替我們在工業(yè)、農業(yè)、服務等多領域完成多任務,它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喬紅說,人形機器人不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也是通用實體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典型代表。我所在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fā)了Q系列人形機器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構建了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形成了核心壁壘。通用的大工廠還能夠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對高性能的機器人系統(tǒng),服務我們國家的工業(yè)和農業(yè)。
“大家可能會說機器人技術已經這么好了,什么是它的下一步?”喬紅介紹,我們的機器人系統(tǒng)將面向國家更大更重要的舞臺,不僅需要考慮機器人系統(tǒng)的批量性,還要考慮機器人系統(tǒng)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通用性、智能性,更重要的是安全性,這不僅是市場的需求,也是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yè)家的共同夢想和挑戰(zhàn)。如何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泛化性,把自動化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把機器人的系統(tǒng)性和類腦智能材料等前沿技術充分融合,也成為這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業(yè)家的共同夢想和挑戰(zhàn)。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作為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將繼續(xù)基于我們的前沿技術積累和人才聚集優(yōu)勢,為國家夯實核心技術底座,為加速我國建成科技強國奮斗。”喬紅說。
編輯:夏毓婕、蔣心予
審稿:卞英豪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