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機器人交警”擅自上路,別把創新搞成“添堵”
技術測試的現實需求當然應該被看見,但企業切忌盲目追求“眼球效應”而忽視社會責任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北京海淀區五道口路口出現了山寨版的“機器人交警”指揮交通。據新京報記者從交管部門了解到,該機器人并非警方部署,當天已有民警到場處置,對該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警告和勸離,要求其測試需在封閉場所內進行,不得影響道路交通秩序。
↑圖據新京報
春晚剛帶火的人形機器人,現在已經進化到可以上路指揮交通了?相關視頻顯示,機器人站在路口,根據信號燈的變化指引行人過馬路,吸引了大量路人圍觀拍照,路口通行狀況反而更加擁堵。
而這些身披熒光馬甲的機器人,并非交管部門部署,實為某企業未經報備的測試行為。此事從頭到尾,更像是一場對公共秩序和安全缺乏考量的“博眼球”行為。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類似人形機器人這樣的前沿科技產品,開始進入到公共領域。像前不久在深圳,就有人形機器人穿著警察同款工作馬甲在街頭“巡邏”,身旁還有民警陪伴。
不管是指揮交通,還是街頭巡邏,機器人替代人力執行一些簡單任務,這本身是技術進步的體現,也是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的標志。就像無人駕駛網約車的應用一樣,科技產品從被發明出來,到進入大規模應用,中間當然要經過大量的實地測試,要在現實生活的復雜場景中不斷優化和完善。所以,對于研發企業來說,技術測試的現實需求當然應該被看見。
問題在于,企業在進行技術測試時,應該將公共秩序和安全放在首位,盡量選擇封閉或受控的場所進行。如果非要選擇公共場所,理當向有關部門進行報備,征得同意后再進行測試。畢竟,現實環境比較復雜,再智能化的機器人,也未必能靈活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如果相關企業沒有提前報批,就貿然在人流密集的路口測試,結果只能適得其反,指揮交通的機器人可能變成加劇擁堵的源頭,影響了通行秩序。而且對企業來說,圍觀擁堵的現場情況,可能也無法為測試提供有價值的數據。
由此不免讓人質疑,讓人形機器人穿著馬甲冒充“正規軍”,到底是真心測試,還是為了制造噱頭?如果只是想博眼球,這樣的“創新”探索不僅無益于技術進步,還可能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當下,鼓勵科技創新,就要鼓勵企業積極探索新技術的應用,包括為它們的一些測試需求提供場景上的保障,助力創新產品應用落地。而對企業來說,應遵守公共秩序和公眾感受,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確保技術測試活動合法合規,切忌盲目追求“眼球效應”而忽視社會責任,把創新活動搞成“添亂”。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