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開啟機器人計劃:聚焦消費級市場讓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官宣成立“vivo機器人Lab”,標志著這家消費電子龍頭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
目前,vivo已在為進軍機器人行業招兵買馬,重點突破家庭機器人的“大腦”與“眼睛”相關技術,首款產品有望在未來2-3年內面世。
“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將成為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vivo決定做家庭機器人,是用戶所需、更是技術所促。vivo將秉持人文科技的理念,與產業伙伴一道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為用戶帶來更多美好。”胡柏山在會上表示。
瞄準家庭場景!vivo成立機器人Lab對于vivo而言,布局機器人是搶占未來產業“智”高點之舉。當前的AI和機器人,分別引領著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發展前沿,但二者仍處于相對割裂的狀態,尚未實現深度融合。而手機行業憑借其龐大的用戶基礎、最前瞻的技術生態和多元的應用場景,在入局機器人上擁有天然優勢。
“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有望成為打通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關鍵紐帶。可以想象,機器人會應用在家庭服務、養老、醫療健康、教育等多個領域,既能干好活,還能很懂你。”胡柏山如此描繪機器人的應用前景。
據悉,vivo機器人Lab將聚焦消費級市場,專注于個人及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研發,采取“漸進式突破、階段性產出”的發展路徑,推動實驗室技術快速轉化為實際應用,走進消費者的真實生活。
在產品落地節奏方面,vivo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推出具備完整體驗閉環的原型機。同時,公司并不排除在C端商用落地過程中,優先推出針對特定用戶場景的機器人產品,以快速驗證市場需求并優化技術路徑。
第三方平臺獵聘的招聘信息顯示,vivo已開始招聘機器人技術規劃專家,最高年薪超120萬元,彰顯其對這一賽道的重視。
聚焦家庭機器人的“大腦”與“眼睛”在手機廠商紛紛選擇入局汽車行業的當下,vivo 選擇了一條更具技術縱深的差異化路徑——布局機器人,這是從自身基因出發的選擇。
依托于vivo“藍科技”,在AI大模型與影像領域的十年深厚積累,疊加自研混合現實頭顯積累的實時空間計算能力,vivo具備機器人“大腦+眼睛”的核心技術,讓機器人可以“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
更關鍵的是,vivo全球5億智能設備用戶構成的龐大生態,為機器人技術的場景驗證和快速迭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試驗場。基于手機生態積累的海量場景數據和豐富應用經驗,vivo能夠實現機器人技術的快速適配和產品化落地。
據了解,vivo機器人Lab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對AI Agent(智能體)的訓練,這相當于打造未來機器人的大腦。當前,手機廠商正推動AI智能體在手機端側的落地,但受制于SoC架構、內存等限制,僅能運行3B左右的端側小模型。而機器人在硬件性能方面的限制較少,通過在機器人產品上開展AI智能體的研發,未來將反哺手機平臺的創新。
vivo混合現實頭顯則好比機器人的“眼睛”。MR產品所涉及到的比如針對空間的識別感知能力,恰是未來機器人的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在博鰲論壇現場展示的vivo混合現實頭顯探索版,標志著vivo在該領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胡柏山看來,只做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是vivo主動聚焦自身最擅長的核心能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力圖打造合作共贏的機器人產業生態。
“這是一個體現自身價值的選擇。我們不做機械臂、靈巧手、機器人身體,正如我們在手機領域不做SoC、不做屏幕。因為這個產業鏈里面有人比我們更擅長做這些,我們希望跟產業鏈伙伴合作共贏,這樣整個產業才能健康可持續。未來,vivo將與產業伙伴一道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胡柏山說。
以人為本 讓科技更有溫度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服務機器人,其終極價值依然在于回歸用戶場景、創造真實體驗。vivo深諳此道,并將"人文科技"視為企業的最大差異化。
2018年,vivo成立AI全球研究院,以人工智能為技術底座,持續優化用戶體驗的同時,更將AI能力拓展至視覺、聽覺、語言等多個維度,致力于用科技彌合數字鴻溝,讓聽障、視障等特殊群體也能平等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胡柏山認為,技術更迭的衡量標準,從來不是晶體管密度有多高,也不是在參數上的自我陶醉。科技發展應始終回應人的需求,側耳傾聽街頭巷尾的煩惱,用心體察時代角落里的渴望,不斷面向用戶的真實需求進行創新,成就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價值融合。科技的高度,終須回歸人的尺度。
當"vivo聽說"讓全球超過4億聽障人士在無聲世界里聽到代碼的“回聲”,當"vivo看見"為視障用戶描述"天空的湛藍"、"夕陽的絢爛"時,科技不再只是技術參數的堆砌,而成為了連接人心的橋梁。
vivo布局機器人產業的初心,也始終是讓科技溫暖生活,為用戶帶來更多美好。當同行追逐參數競賽和技術炫技時,vivo更像一個"科技溫度計",執著于測量技術創新與人本關懷的距離。正如胡柏山所強調的:“技術是冰冷的,但人心是火熱的,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以技術為工具,讓人們感受幸福,擁有快樂。”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