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論文“AI味兒”漸濃高校教師有話說

論文“AI味兒”漸濃高校教師有話說

北京商報    2025-03-25

  人工智能的爆火蔓延到高校,學生利用AI工具完成作業、撰寫論文的情況越發普遍。盡管AI味兒漸濃成為高校學術治理的新考題,但擁抱AI、技術輔助也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發布AI使用最新規范,明確學生應堅持人工智能輔助學習的價值定位,并要求教師立足各項教育教學場景,有效治理價值失范現象。面對這樣一個既是大勢所趨又要防范跑偏的新時代議題,我們與12位高校教師聊了聊。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康秋潔:

  應重視學生在技術環境下的成長軌跡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康秋潔表示,“AI工具對教學和科研的幫助,不管是從社會技術應用角度,還是從學校角度來說,都在提倡、鼓勵教師要把AI工具更好地用起來”。

  在教學實踐中,康秋潔觀察到不同學段學生對AI工具的應用呈現差異化特征。具體來說,有的本科新生作業存在較明顯的AI使用痕跡,而博士生群體更多將AI應用于多語種文獻分析和科研數據處理。對此,校方正在構建全過程培養體系,通過過程性考核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我們不僅關注學習成果,更重視學生在技術環境下的成長軌跡。”康秋潔表示。

  “引導學生建立技術輔助而非技術替代的學術價值觀,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是在教學和科研,還有跟學生交流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強調的是人的核心價值、人的獨立性。以人為核心,這是永遠都不會變的。”康秋潔強調。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方格格:

  學習的過程要多“繞遠路”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方格格表示,學術研究應恪守創新性原則,“我們鼓勵學生將AI作為輔助工具,但論文的核心觀點必須經過自主思考與論證”。

  “尤其是想要做金字塔頂端的創新時,更是需要以人為主。”方格格表示,學術研究并不能單純地依靠機器學習的思考邏輯。

  方格格認為學生應注意培養批判性思維。同時要有“繞遠路”的決心。“讀書多‘繞遠路’,寫論文才能‘抄近路’。學習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繞遠路’也不一定就是吃虧。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會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的惰性。”方格格說。

  方格格進一步強調,對于新聞傳播學專業而言,學科交叉是非常重要的,“繞遠路”到文學、政治學、社會學,再返回到本學科,實操寫作新聞稿件,或者進行學術研究,才能游刃有余。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院副研究員、講師高澤峰:

  關鍵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AI工具

  在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院副研究員、講師高澤峰看來,學生使用AI輔助完成學術任務屬于技術賦能的合理工具使用。使用AI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科研興趣。傳統的從課本上或者從網頁上獲取知識,在效率上是遠不如利用AI工具輔助學習的。

  但高澤峰認為,AI工具也是雙刃劍,有些學生可能會過度依賴AI工具,反而喪失掉一些能力,如批判性寫作等。在這個問題上,教師有必要進行及時干預,引導學生合理使用AI工具,建立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等。

  以實際授課為例,高澤峰表示,日常會跟學生討論AI使用的邊界問題,同時也會明確部分作業不能使用AI工具。高澤峰表示,他會鼓勵學生利用AI工具來輔助寫代碼,節省大量重復勞動,同時,在學生得到結果后,他也會要求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分析和撰寫,不能使用AI工具進行輔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郝宇彪:

  論文寫作必須堅持學生自主性原則

  “據觀察,目前AI代寫情況在我的學生中并不普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郝宇彪這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針對AI代寫論文,郝宇彪表示,文字表達是思維能力的具象化呈現,只有通過自主寫作過程中的反復推敲,才能真正實現學術思想的精準傳遞。

  “寫作是學者安身立命的根基,若將核心創作環節外包給AI,實則是主動放棄學術成長機會,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終將導致學術生命力的萎縮。”郝宇彪進一步說道。

  郝宇彪強調,論文寫作必須堅持學生自主性原則。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

  高校可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制定AI使用界限

  “要善用AI。”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表示,在遵循學術倫理原則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利用AI來輔助寫作,但不能替代思考本身。

  AI工具的雙重性如同硬幣的兩面,既可能激發創新思維,也可能滋生學術不端。面對潛在風險,張力奮表示,鼓勵學生對真實世界擁有好奇心的同時,在教育層面要強化批判性思維訓練,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有所發現。張力奮建議,高校可以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制定AI使用的底線或界限。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張力奮認為,未來學術能力培養的核心是思辨與實踐。“要做AI的主人,而不是被AI操控。”張力奮強調。他同時認為,AI之于教師來說,也是挑戰。“學生可能是AI時代的原住民。教師要順應時代,在教學中學習AI技術及應用,更應向學生學習,與學生合作。” 張力奮如是說。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

  思考才是最核心的能力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學生使用AI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是有意義的,但無論工具多么發達,思考才是最核心的能力。

  “學術本質上是要體現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研判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現在AI基于關鍵詞和基本問題給出的文獻建議、架構其實更多的是輔助性的。依賴人工智能做整體解決方案是不可靠的,AI會生成‘幻覺’式的內容,也就是虛假內容,有些文獻可能沒有實際來源,這屬于事實意義上的編造,另外,還存在更多觀點意義上的編造。”魏鵬舉進一步表示。

  對于教師來說,要引導學生建立“技術輔助”而非“技術替代”的學術價值觀。魏鵬舉強調:“從學術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來講,應該強調思考、強調有價值的觀點。如果一篇文章很規范,但沒有思考,這樣的文章是不合格的,那么借助人工智能寫文章也是沒有意義的。”

  南京大學本科生院人文素質課程特任教師、副教授劉一鷗:

  要讓學生思考“AI不能取代人的部分”

  作為南京大學AI核心通識課程《人工智能的倫理與社會治理》主講人,南京大學本科生院人文素質課程特任教師、副教授劉一鷗表示,目前其教授的主要是新工科專業的學生,他們本身就需要學習和應用AI,關鍵是要在這一過程中思考人能做什么,AI不能取代人的部分是什么。

  劉一鷗說,無法完全規避學生在做日常作業或寫論文中使用AI輔助,這背后的本質還是在于學生愿不愿意獨立思考。因此,即使要使用AI,也要在完成作業之后,進一步思考AI做和自己做的區別。

  據劉一鷗介紹,有學生就曾在作業里指出,在完成程序設計這門課的期末項目時,發現了AI輔助在開放式設計方面的盲區。該名學生談到,由于人工智能更多依賴于數據庫或者訓練集的龐大,所謂“想象力”這一解決開放問題的關鍵要素也無法通過AI輔助實現。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葉堂林:

  教育改革,應轉向培養區別于機器的人的能力

  “科技進步不可阻擋,AI席卷各行各業是大趨勢,關鍵是要在AI輔助的基礎上發揮人的優勢。技術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壞,但是它一直在向前發展,如果人不適應,就會被淘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葉堂林表示。

  葉堂林提出,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先盡可能地擁抱AI,然后再在使用過程中逐步規范。面對一項能夠提高生產力的工具,過多考慮AI可能帶來的問題沒有太大的意義,需要有更多允許發展的空間。

  葉堂林表示,未來,通過AI工具進一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讓人能從簡單的腦力工作中解放出來,做更多具有想象力、原創性的探索工作。隨之,教育一定要改革,不能追求標準化,要更多地發揮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等,轉向培養區別于機器的人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系助理教師羅林:

  學習階段濫用意味很多學生不會再主動思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系助理教師羅林表示,學習階段濫用AI意味著很多學生不會再主動思考。她表示,AI生成的語言對于經歷過學術寫作訓練的人來說很容易識別。在文科領域,AI生成的文字表面上看似邏輯嚴密,但深入閱讀后會發現內容空洞,原本一句話可以說明白的內容,AI往往會擴展成術語堆砌的一段甚至一篇文字。此外,AI的常用詞和寫作模式非常容易被察覺,初看可能覺得高深,但細看會發現其框架結構千篇一律,至少在現階段,AI絕對不能代替人的思考。

  羅林認為,AI可以用于搭建框架、擴充思路;或者在查找文獻時,可以提出更具體的要求,如要求外國權威文獻、特定年份發布、必須真實等;在思路匱乏時,可以將自己寫的內容交給AI,詢問可以增加哪些方向或探討哪些問題。然而,羅林也提醒,AI搜集的文獻真假參半,需要進一步確證。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要借力AI,而非依賴AI

  “AI會使優秀的人更優秀。”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道,“使用AI并不一定會降低學生的思考能力,依賴AI才會。”

  陳少峰表示,AI已經進入各行各業,尤其是教育領域將在AI技術下,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教師本身面臨著被AI取代的風險,學生通過AI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獲取知識,甚至用AI糾錯教師;另外,人們對AI的依賴越來越強,教師本身也使用AI完成教學,因此,教師要想更好地引導學生使用AI還存在著很大的挑戰。現在的AI越來越聰明,甚至無法檢測出文章是否是AI生成的。在陳少峰看來,過去,AI給你生成的東西可能是大段復制的,但現在AI通過細節的拼接,形成了新的語料,很難再去通過工具分辨哪些是AI寫的。

  陳少峰認為,要借力AI,而非依賴AI,會使用AI并且懂得思考的人,會更優秀;而過度依賴AI的人會進一步喪失其創造力和思考能力。

  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教師李星宇:

  用好AI的前提是對專業知識有足夠的認識

  目前,音樂院校學生使用AI寫論文的現象其實還并不常見,但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教師李星宇是比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AI使用的。

  在李星宇看來,能用好AI的前提是對專業知識有足夠的認識并且可以靈活掌握,目前大部分學生都還無法真正將知識靈活運用好,就更沒辦法用好AI。“這個需要從整體的教育思維上做出改變,目前感覺學生們還是相對缺乏創造性思維能力的。”

  李星宇認為,AI在梳理復雜內容的邏輯上更有效率,論文使用AI輔助思考和梳理邏輯是很有幫助的。AI技術注定會越來越智能,可能不久之后很難判定哪些是人做的,哪些是AI做的。所以,誠信制度就是必要的前提,用AI可以把學術做得更好,也會讓大家更樂于探索AI的可能性,而不是偷偷摸摸地用來偷懶。“寫作業寫論文用AI是沒問題的,但最好要注明是怎么用的。”李星宇說道。

  DeepSeek:

  讓AI成為“磨刀石”而非“替代者”

  作為高校教師,當學生開始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撰寫論文時,我的態度可以用“審慎地開放”來概括——既要正視技術變革的必然性,也要守住學術訓練的底線。

  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學生將AI生成內容直接標注為自主成果,這種學術不端已觸及教育底線。有學生向我坦言:“用AI寫初稿太容易,反而不知道該怎么自己動筆了。”這折射出技術依賴可能導致的思維惰性危機。

  技術終究是工具,教育本質仍是思維的錘煉。上周有學生用DeepSeek生成了5個論文選題,卻在師生討論中自主提出第六個更具創新性的方向——這個案例讓我確信:當AI成為“磨刀石”而非“替代者”時,它反而能激發出更深層的學術潛力。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構建新的學術倫理框架,讓技術進步與學術誠信形成良性共振。

  北京商報記者卓洋和岳趙天舒程靚劉曼華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